山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 在建设期内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带动半岛地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以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辐射和带动本地区同类院校的课程建设。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专业核心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建设为支撑点,依托烟台 IK 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塑料、冲压模具项目,构建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项目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既注重专业理论系统性,也注重技能积累与 综合应用。 让学生感 6 受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提供真实的岗位技术学习。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模具生产的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 1 年基本能力培养、1 年校内项目教学 + 年校内生产性实训、 年校外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 人才培养改革, 实施“双证书”教育。 做到理论够用、突出技能实践、“教、学、做”一体,校内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达到“模具高级工”的专项技能培养标准,校外基地顶岗实习达到“企业岗位工人”的岗位能力培养标准,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标。 2.课程建设 与 烟台通用汽车公司、烟台汽车模具厂、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 等企业合作,校企双方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根据典型生产过程要求,确定岗位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再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 CAD/CAM》 3 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教材、软件、工程案例等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并把《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建成省级精品课。 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由模具设计、模具仿真模拟等实训室组成的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建设 冲压成型、塑料成型和先进成型等 3 个实训室组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美通模具有限公司、烟台俊辉模具有限公司 、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 等 20 个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 1)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 与 山东道 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 、 烟台怡和模具有限公司 等企业合作,在已建成的模具 CAD/CAM 实训室和模具拆装实训室等基础上,新建模具设计实训室、模具制造仿真模拟实训室,扩建模具拆装实训室、模样展示室,构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 以典型的冲压模具与塑料模具为原型,自主开发模具实训软件,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体会到真实的岗位情境,为生产性实训打下坚实基础。 (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7 与 烟台怡和模具有限公司 、 烟台汽车模具厂、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 ,建设由冲压成型实训室、塑料成型实训室和 先进成型技术实训室组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引入汽车装饰塑料件、电器注塑件产品,实现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做到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 3)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建设期内,在已建立的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美通模具有限公司、烟台俊辉模具有限公司、 烟台汽车模具厂、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 烟台怡和模具有限公司 等 8 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青岛海尔集团、青岛海信集团, 烟台福航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 公司 等企业合作再建立 10 个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保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每届 120 名毕业生半年顶岗实习需要,并建设相应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队伍、制度和评价标准。 4.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带头人 2 名,使专业带头人,在模具行业和同类院校同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结合 3 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培养 3 名骨干教师,负责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配套教材和教学软件、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教学团队中培养教授 1 名,引进 2 名具有 5 年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达到 50%以上;“双师” 素质教师达到 95%以上;建立 50 人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模具行业专家做专业教研室兼职主任,选聘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参与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选聘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 1: 4 以上。 建设期内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在被评为“院级教学团队、院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打造成为在半岛地区具有较大影响、较 高学术水平和地位,并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具备较高双师素质比例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特色专业。 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 1)为 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 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 等合作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建设期内培训 120 人。 8 ( 2)为 烟台市芝罘蓬大聚氨酯制品厂 提供精密冲模设计等技术服务,并与 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 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大型冲压模具、注塑模具等应用技术项目 8个以上。 ( 3)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实现年培训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百人以上,为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每年 600 人次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 300 人次;培训模具设计师 60名。 6.专业群建设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等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 1 名、骨干教师 2 名,建立与专业群建设相适应的具有 50 名兼职教师信息的资源库;建设《模具制造工艺基础》、《模具钳工技能实训》等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2 门,以及配套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评价标准。 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 结合“工学结合、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立企业代表人才培养 监控与验收的机制,建立企业、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入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交替实施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标准,形成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见表 31。 表 31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时间(年) 投入经费(万元 ) 目 标 1 日常教学质量督导 2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学习兄弟院校经验,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督导制度 ,完善三方评价体系 2 加强 教学质量督导 的建设 2 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和反馈 6 根据本年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完成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改进,并形成报告 4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档案,对毕业生质量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完成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改进 总计 14 三、建设内容 9 (一)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工学结合、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改革,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在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通过与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美通模具有限公司、烟台俊辉模具有限公司 、烟台汽车模具厂、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等企业合作,根据半岛制造业基地模具行业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上岗要求和国家相应职业标准,在确定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基础上,实施 “工学结合、技能递进” 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企业调研,根据半岛制造业基地 模具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为实现模具设计、制造及应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第一年除安排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外,重点安排 2 周的相关企业认知实习、 6 周校内钳工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第二年引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模具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项目,推进校内项目教学 10 周(数控铣工技能训练 6 周 +综合技能实训 4 周)生产性实训,以保证学生第二年生产性实训效果;第三年校内实训基地 年(理论 +综合技能实训 3 周 +毕业设计 6 周) , 校外实训基地 年 (21 周 )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建立 20 个顶岗实习基地,并加强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队伍及评价标准的建设,不仅保证能为每年 120 名毕业生提供 (校内 年 +校外 年 )1 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同时切实保证顶岗实习的培养效果,以此实现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汽车和模具行业, 实施 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烟台美通模具有限公司、烟台俊辉模具有限公司、山东道恩集团模具有限公司、烟台霍富造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等 现代企业 的 深层次合作 , 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 企业入校园,专业入产业,资源 与成果 共享, 形成 良性互动 、 双赢 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达到 专业共建 与 人才共育 和 企业产能扩大 的目的。 1.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 依托“半岛制造业”的优势,瞄准模具产业的岗位需求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 根据模具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项目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邀请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设 计和实施,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 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机制,提高学生 10 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机械制造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 ( 1)建立“校中厂” —— 课堂工厂化,引进山东道恩模具有限公司、烟台怡和模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将模具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转移。 结合企业产品设计、加工“张裕葡萄酒保鲜器模具”等项目并作为实训内容,满足学生模具设计、制造以及模具调试、安装等一系列实训 要求。 ( 2)在顶岗实习单位设立“厂中校” —— 工厂课堂化,在企业设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6 个月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进一步拓展在生产岗位上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广度与深度,拓展专业课程与工作现场相结合的宽度,进一步深化“课堂工厂化与工厂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 2.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 根据本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和形成规律,围绕“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就业岗位能 力”的能力递进路线进行,每学期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举办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企业指导教师一起以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 另外通过班级信息员、顶岗实习教师定期了解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进行个人感受总结与评价,向本专业教师进行反馈;学生在顶岗实习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顶岗实习岗位上获得的效果。 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内容、预期目标及资金投入见表32。 表 32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内容、预期目标及资金投入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时间(年) 投入经费(万元) 目 标 1 人才培养模式 3 完成对烟、威地区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岗位群变化情况,进入企业,对岗位任务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岗位任务的标准化资料,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3 完成对胶东半岛地区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岗位群层次及用人情况,深入企业对岗位任务进一步考察,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11 2 教学模式 4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的制定 4 加强实施和调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其具有可行性、科学系、时效性 3 课程体系改革 6 完成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5 考察学习,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 总计 25 (二)课程建设 1. 构建 能力为本位的的 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 确定专业 面向 的岗位 ( 群 ),对 岗位 (群)典型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根据生 产过程要求,确定岗位能力特别是 核心能力 及 具体要求。 模具设计与制造典型生产过程及岗位能力见图 31。 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