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结内容摘要:

验 结论,教师应充分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做到: ①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②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4 正确运用表扬 和 批评 ; 5 适当的开展竞赛。 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 含义 :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二、 学习 迁移的种类 (一 )、 迁移的 结果和 性质,正迁移 和 负迁移。 (二 )迁移内容,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三 ) 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 ,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四 ) 迁移的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三、 学习 迁移的作用 : 1 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有助于 教师指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4 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 是最早的关于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 2 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 他 以联结理论为依据提出解释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 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 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方面对形式训练说进行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3 概括说 : 美国心理 学家 贾德依据 “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认为 学习迁移的发生 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 些 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后 面的 学习中。 因此,学习者概括出来的两种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才是学习迁移 产生的关键。 4 关系转换说 :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不否认概括说主张的一般原理的迁移,但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该理论实际强调了个体的作用。 学习者能否出现 “顿悟”、 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 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 则可以产生迁移。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 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 同,则产生迁移。 还一种理论观点,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 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 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将新旧经验进行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形成一体化系统,最终成为在功能上能够进行稳定调节的完整结构。  影响学 习 迁移 的 因素 (一)内部主观因素 : 1 年龄; 2 智力; 3 知识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 ; 4 学习心向与定势;5 学习者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二)外部客观因素 : 1 学习材料的 特征 ; 2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 3 教师的指导 ( ⑴ 在教学中指导 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帮助学生自己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间或不同情境间的共同点或联系点。 ⑶ 利用多种情境启发学生概括总结所观察的事物。 ⑷ 指导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原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 ⑸ 指导 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 )  促讲学习迁移的原则 方法 1 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 2 科学的选择教材和内容; 3 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教学情境选择和教材内容编排); 4 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5 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 ⑴ 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学习的规律; ⑵ 重视比较教学方法的应用; ⑶ 注意引起学生迁移的心向; ⑷ 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  知识的类型 : 1 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 知识的性质和 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 知识学习的类型 (1)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 (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 (总括学习) 和并列结合学习。  概念 (一 ) 概念 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 包括名称、例子、属性和定义。 (二 ) 概念分类 : 1 日常 概念 与 科学概念 ; 2 初级概念 ( 一级概念 ) 与二级概念 ; 3 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4 易下定义概念与 难下定义概念。 (三 ) 概念学习 :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理解和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奥苏伯尔 将其分成 两种方式: 概念形成 和 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形式。  知识的掌握与获得 一 、 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 1 结合教学内容, 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 2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 直观对象的 特征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4 合 理 运用正例和反例 的概括辨别作用; 5运用变式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组织感性经验 , 突出 事物的 本质特征。 6 科学的使用比较教学。 7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二 知识的保持 : 短时记忆 : 容量 7177。 2 个组块。 三、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 )遗忘的规律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发展的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 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其规律是 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二 )影响遗忘进程因素 : 学习 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记 忆 材料的序列位置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 学习的程度 : 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过度量保持在 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但是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会造成“报酬递减”。 (学习程度保在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 学习 者的态度。 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 学生对 知识保持 : 1. 及时复习;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相结合 ; 3.适当过度学习; 4.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 5.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6.行组块化编码。 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 )技能的种类 (按性质特点分) : ⑴ 操作技能 ,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⑵ 智 力 技能 ,也称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 ( 二 )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 认知阶段; 2 联系形成阶段; 3 自动化阶段。 (三 ) 操作技能的培养 : 1 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3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曲线 ); 4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 反馈的方式;反馈的内容;反馈 的频率 )。 5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 智力技能的形成 一、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 1 原型定向。 2 原型操作。 3 原型内化。 二 、 智力技能的培养 : 1 辨别课题种类 2 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 3 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 4 提供分步 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5 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练习。  学习策略 一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一)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具体方法: 1.排除相互干扰;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3.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4.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 ; 5.画线。 (二 ) 精细加工策略 : 是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 包括: 1.记忆术; 2.做笔记; 3.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三 ) 组织策略 : 是 根据知识经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