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内容摘要: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 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你同意吗。 试结合全诗赏析。 答: 答案 ( 1)七言绝句(或“七绝”)。 孟浩然。 前两句包含的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别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南到江北的行程。 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 2)苏轼。 同意。 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 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 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然后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明]沈 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答: (2)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 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 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是夏季开花,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给人带来清凉之气。 ( 2)①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夜风”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 的意境。 ,然后回答问题。 寒 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10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 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 、 “点” 、 “著”等替换。 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 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 1)时令当在凉秋。 如用“映” 、 “点” 、 “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 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 “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的结构有怎样的作用。 答: (2)第四句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 答 案( 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它既是对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对下句“想”字的伏笔。 ( 2)第四句以景结情。 寄想像于故园的寒食景色,烘托出想念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蕴藉有味。 ,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 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 1)不矛盾。 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 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 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 ,正反设喻 ,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1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 高境界。 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 1)上两联中“匀” 、 “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 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 对比。 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 挼 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1)“吹皱一池春水”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请简析句中“皱”字的妙处。 答: (2)“举头闻鹊喜”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 1)“皱”既指微风轻拂,池上漾起一层涟漪;又指词中的主人公因孤独寂寞,感情上也有了一层涟漪。 一语双关,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 2)这不是一种欢喜之情。 这是以乐景写悲情,主人公非常寂寞,整天盼望“君至”,但最终还是令她失望。 她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给喜鹊,这是一种多么 沮丧 的无奈之情啊。 3.( 2020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衢道中 曾 畿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 [注] 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 泛:乘船。 ( 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 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其次是一路的“绿阴”。 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可喜也。 三是“黄鹂四五声” 、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绿阴夹道,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 ,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 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 —— 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 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 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4.( 2020南通高三调研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 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 李嘉祐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 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南浦菰蒲 ① 覆白 ,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 ② ,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 ①菰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 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 1)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此诗云:“此舟行纪事之作,通篇只写得‘不见人’三字。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 1)“不见人”三字贯串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蒲、白 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盛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 ( 2) 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5.( 2020江苏宿迁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注]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 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 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 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 本诗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 1)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 你同意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 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答: 答案 ( 1)同意。 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 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 的神态。 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 2)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意在象外,理趣盎然。 第 3 节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 (2020山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 ② 影风翻见戎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232。 i),旌旗。 (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13 答: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