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厂工艺技术人员培训资料内容摘要:

停止计量。 19 ④、用户将伴热线改造到本单位蒸汽线计量表内供汽的,经动力厂与计量总站现场检查确认后,才能停止原伴热计量,否则仍按原数据计量。 ⑤、全厂伴热流程改造布置必须符合全厂供热原则流程和设计规范,集中供汽点、疏水点的阀门和疏水器安装要求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对于乱接线、乱碰头、 不挂牌、乱排放的单位,要加重处罚,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⑥、各伴热用户对原有集中供汽点、疏水点进行改造时,必须经动力车间同意和现场确认后,方可进行改造,不允许破坏性改造,要求将原有线头割除干净补焊好,要便于集中供汽点、疏水点管理操作维护。 其它系统管线的划分 系统管线包括上、下水线(含生活水、新鲜水、工业水、循环水、软化水、除盐水)、蒸汽线(含 、 MPa 蒸汽、 MPa 蒸汽、回水)、压缩风(含工业风、高压仪表风、低压仪表风)、瓦斯线(含高压瓦斯线、低压瓦斯线、火炬线)、燃料油 线、化学药剂线(液氨、碱液、硫酸)、和氮气线(含高压氮气、低压氮气)等,此类管线均以系统干线与装置(或接受单位)支线连接的第一道阀门(上、下水线以装置总水井)为界,系统干线(包括与支线连接的第一道阀门)由输送单位负责检查、维修和管理,支线和分水井由装置(或接受单位)负责检查、维修和管理。 (四)特殊管线的划分 工艺管线部分 ①、三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轻柴油线由装置全程负责管理和维修处理,在二套催化裂化装置北侧的两个阀门由东油品车间代为开关。 ②、减粘装置的产品线( 169#线)由 延迟焦化联合车间 负责从装置界区 管理至储运厂和 48/1罐区防护堤外。 20 ③、减粘装置的渣油输转线(储运厂 63 泵房送 51/1 罐区渣油线)至调度线 168#线的支线,由溶剂脱沥青车间负责管理,中间阀(在大加氢办公楼西侧的两个中间阀)由 延迟焦化联合 车间负责开关。 公用管线部分 ①、 500万吨 /年常减压装置的重污油线( 811#线)至调度线 166#线的中间阀( 67 泵房北侧管带下两个阀门),由油品 储运联合 车间负责维护和操作。 (五)带计量仪表管线的划分 计量总站所属的各油品计量站内的计量表的前后阀门、付线阀门由计算总站负责管理,各生产装置内的计量表、 前后阀门和付线阀门有生产装置负责管理,所有计量表、过滤器、温度变送器等由兰炼维修公司负责维护。 六、 工艺卡片 (一) 工艺卡片的作用: 它是装置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是保证装置正常生产主要参数、和控制方法之一。 它是装置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指标之一。 它是装置各项消耗和动力保障的主要工艺参数之一。 它是装置正常平稳生产的工艺纪律执行依据。 (二) 工艺卡片内容包括:装置名称、工艺卡片编号、原料及化工原材料质量指标、装置关键工艺参数指标、动力工艺指标、装置成品及半成品质量指标、装置消 耗指标、环保监控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指标控制部门、主管领导及部门签字、执行日期。 (三)工艺卡片指标分为公司级、分厂级、装置级三级控制指标。 21 公司级控制指标 (在分级一栏中填写“公司级 ”):指直接影响到企业环保达标排放、产品出厂合格、确保装置安全运行的重要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关键控制工艺指标、关键环保监控指标、装置产品质量控制指标、装置重要公用工程系统指标。 分厂级控制指标 (在分级一栏中填写“分厂级 ”):指影响装置经济技术水平的主要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主要工艺运行指标、主要设备运行指标、原料质量控制指标。 装置级控制指标 (在分级一栏中填写“装置级 ”):指“装置平稳运行控制指标”,也指保证装置平稳运行、操作调整受控的指标,主要包括工艺操作平稳运行指标和设备操作平稳运行指标。 (四)工艺卡片的修订 工艺卡片每年评审、修订一次,执行时间为每年的 4 月 1 日起,新装置投产和老装置进行大改造除外,其它时间不允许换版。 装置每次大检修后,生产处组织相关部门对该装置检修前的工艺卡片进行评审,确定工艺卡片的有效性。 装置进行技术或设备改造后,生产处组织相关部门对工艺卡片进行重新修订。 (五)工艺卡片指标的变更 公司级 控制指标变更,必须由装置填写《工艺卡片指标变更审批单》,说明变更的内容及理由,交分厂相关部门审查,分厂主管厂长审定后,报公司指标控制部门审核,由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执行,公司相关指标控制部门及生产处备案。 分厂级控制指标变更,必须由装置填写《工艺卡片指标变更审批单》, 22 说明变更的内容及理由,交分厂相关部门的主管科长审定、由分厂主管厂长批准,并报公司指标管理相关部门及生产处备案后执行。 装置级控制指标变更,必须由装置填写《工艺卡片指标变更审批单》,说明变更的内容及理由,经车间主任审核,二级分厂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审批,并报分厂生产技术主管部门和公司相关部门备案后执行。 质量标准、指标发生变化时,由质量部下发《质量指标变更通知单》,并报生产处备案后执行。 装置和相关部门根据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运行周期、存在隐患、方案调整等状况,及时提出指标的修订意见,保证工艺卡片的适宜性、有效性。 工艺卡片指标发生变化,由车间在原工艺卡片指标上加盖“更改”章后,执行工艺卡片指标变更审批单中的新指标。 各级指标发生变化时,必须报指标相关专业部门和生产处备案后执行,否则为无效指标。 《工艺卡片》与《工艺卡片指标变更审批单》放在一起,在执行现场和装置工艺技术管理岗位处保存,并随工艺卡片修订换版后自动作废。 工艺卡片的监控 工艺卡片由公司、分厂、车间 (装置 )、班组实行四级监控,指标管理由公司、分厂、车间 (装置 )实行三级管理。 装置工程师随时跟踪工艺卡片的执行情况,并处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班长、运行工程师、内操、外操熟记工艺卡片指标,在操作控制过程中随时与 DCS、现场指标对比,确保工艺卡片指标得到有效控制,班组运行工程师具体负责班组工艺卡片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 出现操作指标超出工艺卡片控制范围,必须按操作指南要求做出调整, 23 并及时按超出指标级别报告相 应管理部门,由相应管理部门组织检查超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杜绝再次发生超指标的现象。 如果某一操作指标多次或连续超工艺卡片控制范围,主管该级指标的管理部门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汇报,并组织查找深层次原因,落实措施,消除超指标现象。 (六)临时工艺卡片管理 新装置开工初期使用临时工艺卡片,试行半年,生产工艺运行稳定后,修订为正式的工艺卡片。 临时工艺卡片的审批、生效程序等同工艺卡片。 临时工艺卡片使用时间限制为半年,过期自动作废。 (七)工艺卡片的管理 工艺卡片制版规格为 A3 纸纵向布置,现场执行的工艺卡片版式规格采用 84 厘米纸张纵向布置,安装在框内,摆放在装置操作室的明显位置,根据需要采用一个或两个镜框,需要保密的装置,现场执行的工艺卡片放在文件夹内。 车间 (装置 )必须保存审批后的工艺卡片原件,新版工艺卡片审批生效后,旧版工艺卡片必须按失效文件处理。 工艺卡片的编号规则 (见附表 4)、印制和发放由生产处负责。 工艺卡片发至公司相关部门、分厂生产技术部门、装置。 二次发放的工艺卡片由分厂管理。 所有最新版本工艺卡片在分厂生产技术部门和生产处的专用计算机内保存,由专人管理,并建立修改记录。 七、 操作规程管理 24 (一)名词解释 操作规程:指装置或设备从初始状态通过一定顺序过渡到最终状态的一系列准确的操作步骤、规则和程序,执行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可以退守到上一个稳定状态,确保安全地逐渐过渡到最终状态。 稳定状态:指装置或设备开停过程中,可以停留较长时间,进行条件确认或问题处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必要过渡状态;稳定状态包括初始状态、最终状态和过渡的稳定状态;初始状态对应装置或设备开停的起步状态,最终状态是开停之后的目标状态;工艺装置或设备开停过程须经过多个稳定状态。 退守状态:指在装置或设备发生大幅度操作 波动或事故时,为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防止操作波动或事故范围扩大,经过一系列操作过程,到达的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在退守状态下,可以从容地考虑工艺装置或设备下一步的处理过程。 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的流程解释 (见 附表 05) (二) 操作规程的编制方式 由分厂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组织装置成立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每一个小组必须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至少有四人组成,车间(装置)主任具体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参加。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 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三)操作规程内容 操作规程内容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章节。 装置概况:生产规模、能力、建成的时间和历年改造情况。 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工艺指标:包括原料指标,半成品、成品指标,公用工程指标,主要操作条件,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 生产流程图:工艺原则流程图、工艺管线和仪表控制图、工艺流程 25 图说明。 流程图的画法及图样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 标准的规定。 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必须标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 必要时可单独画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图。 设备、仪表明细:将设备、仪表分类列表,注明名称、代号、规格型号、主要设计性能参数等。 (四)开工规程、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专用设备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规程的操作步骤需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格式编制,格式如下: 分页顺序:操作规程按照以下顺序分页:封面 (第一页 )、版本记录 (第二页 )、统筹图、纲要、操作、解释。 分级编写:通过纲 — 目分级来携领和建构其内容,分 A、 B、 C 三级编 写。 1)、 A 级是规程的纲要,规定了规程的主要操作顺序和状态,对所有稳定状态及该状态下的操作目标进行详细规划,主要用于统筹各个岗位或系统的操作。 2)、 B 级描述详细操作过程,不同状态的过渡和各种具体的操作动作。 包括初始状态卡、稳定状态卡、最终状态卡,操作目标以及目标下全部具体操作动作。 B 级操作步骤的编号与 A 级对应一致。 3)、 C 级是要点和说明,主要针对操作动作进行解释,为使用操作规程的人员提供必要的说明,包括安全、设备、工艺流程图表等。 C 级编号与 B 级对应一致。 操作步骤的语句构成:操作规程编写用语统一规 定,使规程具有通读性,使得对同一个操作动作的描述语言在各个装置的使用者看来,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会出现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装置使用有不同的理解;语句格式为:“ (操作者代号 )+(操作性质代码 )+(谓语动词 )+(宾语及宾语补足语 )”的语言格式表达要阐述的内容,且每一句话只表明一项动作;一个动作规定了动作的性质、执行人、动作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的。 开停工操作规程通用词语。 操作者代号和操作性质代码:分别用 M、 I、 P 作为操作者代号表示倒班班长、内操和外操;用“ ( )、 [ ]、 ”作为操作性质代码,其中“ ( )”表示对某项操作的确认,“ [ ]”表示对某项具体操作的动作描述,“ ”表示对安全操作或确认的描述。 稳定状态卡:操作步骤进行到规定的稳定状态时,需要插入初始状态卡、稳定状态卡和最终状态卡,并列出进行条件确认的内容。 提示卡:操作步骤之间,可根据需要插入提示卡,说明操作过程中的应引起注意的操作事项。 提示卡内容必须注意细化、量化,避免原则性提示。 编号、印刷格式要求 (见 附表 06) (五)开工规程、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和专用设备操作规程,须按下列 26 程序编制: 确定稳定状态。 按照装置或设备开停 过程的特征,规程编写小组集体研究确定装置的稳定状态。 在稳定状态之间是具体的操作动作,用于实现稳定状态之间的过渡,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分解成简单的状态和简单无误的操作动作,从而实现操作规程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一个装置的稳定状态不宜过多,一般以常规开停工大步骤为基础。 分级编写。 按照分级编写的要求分别编制 A 级纲要、 B 级操作和 C级解释。 编制统筹图。 按照 A 级的操作步骤,编制开停工统筹图,并安排相应的时间进度,协调开停工过程中各个岗位操作。 统筹图中的操作步骤、编号与 A 级对应一致。 (六)事故预案 事 故处理预案是装置发生一般生产事故或操作大幅度波动的状态下,避免扩大事故范围,使事故向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的安全受控状态的处理步骤。 其作用是帮助操作人员判明事故真相,决策处理目标,明确操作处理方案。 内容和要求是: 事故名称:每个事故处理预案都要有具体、明确的标题。 事故现象:事故发生时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异常,如异常的声音、气味、报警灯闪烁等等。 事故原因: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 事故确认:列出确认事故的必要充分条件,对这些条件进行“是”或“否”的判断,从而确定事故的属性。 事故处理。 包括 : 1)、立即行动:用明确的、简洁的语言指出必须立即进行的操作行为。 2)、操作目标:用简洁的语言表明事故处理的努力方向。 3)、潜在问题:提示处理过程中应努力避免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