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重要作家内容摘要:

1798)、《不朽颂》(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1807)、《孤独的收割女》( The Solitary Reaper, 1805)、组诗《露茜》( Lucy Poems, 1799)、自传体长诗《序曲》 (The Prelude, 17981839)等。 184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华兹华斯被封为 “桂冠诗人 ”。 晚年他一直住在乡村湖区,直到去世。 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摈弃了 18 世纪诗歌风格上的因袭和滥调,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 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 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质朴,对英国诗坛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享有“自然诗人 ”的美誉。 简 奥斯丁( Jane Austen, 17751817)生于英 国南部汉普夏郡一个牧师家庭,终身未嫁,一辈子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原名为《埃莉诺与玛丽安娜》,是奥斯丁最早问世的一部小说。 作品以当时英国乡村体面人家的婚姻为题材,通过两姐妹性格的对比,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一个明事理的理想女性。 《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 《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 1814)表达了合理婚姻不是取决于财产和门第而是 男女双方真挚感情的思想。 《爱玛》( Emma, 1816)描写女主人公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1818)和《劝导》( Persuasion, 1818)仍然以爱情婚姻为主题,在作者去世一年后一起出版。 奥斯丁刻意描绘的都是平常的人和事,但不乏关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最深入的描写。 她正是通过对熟悉的人和事的描写展示了她所生活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景观 ,如财产继承、家庭问题、教育状况、妇女地位和出路以及道德与习俗等。 她的作品以深刻清新和细致敏锐而著称,包含了超越历史时 空的对人性的透视和哲理。 乔治 戈登 拜伦( Gee Gordon Byron, 17881824)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自幼有残疾,生性敏感, 10岁时继承爵位,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年后为上议院的议员。 拜伦在学生时代开始写诗,读书期间出版了诗集《闲散的时刻》( Hours of Idleness,1807),遭到《爱丁堡评论》( Edinburgh Review)杂志的攻击,他以《英国诗人与英格兰评论家》( 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 1809)一诗进行回击,引起轰动。 1809 年,他取得上议院议员资格,随后到欧洲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游历,遍访西班牙、希腊等国。 1812年,拜伦发表了欧洲游历期间创作的《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 Childe Herold’s Pilgrimage)的前两章,一举成名。 随后他又相继写出叙事诗《异教徒》( The Giaour, 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 The Bride of Abydos, 1813)、《柯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 1816)等。 1816 年,拜伦因其离婚事件不为伦敦社会所 容,愤然出走,离开了英国,再也没有回来。 他先在瑞士逗留,结识了雪莱,后到意大利定居,此间创作了一系列剧作,如《曼弗雷德》( Manfred, 1817)和《该隐》( Cain, 1821)等,并开始创作其代表作《唐璜》( Don Juan, 18181823)。 1823年 7 月,拜伦前往希腊,支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斗争,次年病逝于营地。 波西 比希 雪莱( 17921822)出身于贵族家庭, 1810 年 10月进入牛津大学,半年后,因印发《无神论的必然性》(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小 册子而被开除。 离开学校后,雪莱来到伦敦,结识了哈丽特( Harriat Westbrook)并与之结婚。 1812年,雪莱到爱尔兰,为激励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而活动和写作。 1814 年 7 月雪莱与妻子哈丽雅特分手,不久与玛丽 戈德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