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内容摘要:

四、学习第5 节 去呢。 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 (转念)这个词什么意思。 (就是换了个想法)他怎 么想的。 2.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 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苏轼啊: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即时理解悲、离) (1)你来劝慰我,你知道我的悲伤吗。 (你的悲伤就是和弟弟分别不能团聚) (2)是啊,不能和弟弟团聚,我思念着他,心绪不宁,这种心情,你能理解吗。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 (3)谢谢你。 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 得好多了。 宽慰很多。 你说得不错。 真是(出示、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是啊 —— (指读: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是啊,不会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缺陷的,有遗憾的),这样是很正常的,正所谓 —— (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4.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5.是啊,月无情,人有情。 诗人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从困惑中、从忧伤、埋怨中解脱了出来。 只要与弟弟的心 灵相通,相互挂念,即使距离再远也近若咫尺,不会感到孤单。 此时,苏轼的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祝愿,他的心暖了。 这美好的祝愿是什么。 (但愿美好的感情„„)用词中的句子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板书:千里共婵娟 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月亮 /美满的月光)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引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1.生回答。 2.师生置换角色,师扮演苏轼,生用苏轼后 来的想法来劝告。 3.角色演练。 4.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课文。 5.生在理解的基础再次齐读。 会他情感的变化。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 朗读中自读、自悟,逐渐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4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读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中秋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现在苏轼更是赋予了它美好的祝愿,它让多少离别的人不再忍受相思之苦,而在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情意相通。 所以,我们要感谢苏轼。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谢之情,一起来聆听这首流传千苦的不朽诗篇吧。 (听配乐朗诵)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课后请大家搜集关于中秋的诗词及苏东坡的其它诗词。 4.让我们跟着王 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 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 1.生看屏幕上出示的整首词,联系 诗 人当 时 的 心情,配乐朗诵。 2.生扣题思考,再读。 3.生记录课后作业。 4.一起哼唱《水调歌头》 通过拓展,扩大阅读面,让学生了解更 多有关课文、作者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附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 埋怨 —— 宽慰 千里共婵娟 《 古诗两首 》 第一课时课 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 理论支持 ●简简单单教语文,朴朴实实教语文。 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整体联系,追求教学环节清清爽爽,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明诗意,悟诗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 共振,实现阅读教学 15 三个维度的交融。 ●树立资源意识,打造有效课堂。 在 《 望洞庭》教学中, 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理论支撑 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 通过查阅工具书 、 了解相关资料 理解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 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 、 精美绝伦。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 2.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设 计 内 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 :认真 练读《 望洞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二、 一读, 整体感知 1. 昨天我们学习了送别诗《水调歌头》。 我国古代的诗歌异彩纷繁,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呢。 指名交流。 穿越时空,跟随唐代诗豪刘禹锡 —— 《望洞庭》。 (板书课题) 3.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 哪 些信息。 相机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理解“望”(远看)。 4. 读了诗题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1. 我们来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 (配古筝 曲《平湖秋月》 ,师范读。 2. 你看到了那些景象。 多媒体出示诗文。 湖光秋月 /两相和,潭面无风 /镜未磨。 1. 生 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读。 整体感知美。 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 通过对洞庭湖的述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质疑, 由问设疑,由问激趣, 更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16 三、 再读, 理解品味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 3. 此时洞庭湖给你什么印象。 4. 自读全诗, 明确要求。 5. 指名读(正音: 螺、磨)。 过渡: 吟 诗的关键是要 吟 出诗的节奏和韵 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先了解诗意。 1. 用心再读一读这首诗, 想想: 哪些 字、词、句 你读懂了,哪些 还不 懂或是有疑问。 2.指导交流探究。 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 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 ( 2)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湖水 —— 秋月 —— 湖光秋月 —— (师引说,相机板书词语) ( 3) 多么和谐啊。 第二句你读懂了什么呢。 ( 4) 古代 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什么感觉呢。 ( 5) 能完美地描绘读到的美景吗。 ( 指名交流, 师相 机点拨 ) ( 6) 眼前的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 (宁静、和谐、迷蒙 „„ ) ( 7) 诗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了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 指名回答。 ( 8) 宁静的夜晚,望洞庭 湖光秋月, 一片迷蒙、和谐之美 ,于是,轻轻地吟诵 —— 指名读,小组读。 (给生配乐) 3.交流感受 4.按要求自由读。 5.读。 1.同桌互读,交流 ,讨论。 ( 1)理解 “秋月 ” “和”──和谐、协调。 ( 2)交流。 ( 3)交流理解“镜未磨”。 和诗句的意思。 ( 4)交流感觉。 (模糊、朦朦胧胧) ( 5)生描绘。 ( 6)交流。 ( 7)交流。 “和”。 ( 8)个人有感情朗读,小组有感情朗读。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 ,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17 四、 三读, 感悟意境 ( 9)为什么潭面像镜未磨一样朦朦胧胧呢。 (一、月光下不真切;二、浩阔湖面,涟漪轻起;三、遥望只能看到大体轮廓。 ) 过渡:秋月之下遥望洞庭,诗人产生了奇丽的想象,妙语连珠,你听 ——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1) 用你会发现美 的 眼睛欣赏,看你能发 现什么。 ( 2) 请个同学来把自己发现的美读出来。 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白银盘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想到哪些赞美的词句呢。 ( 3)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 4)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青螺”又是指什么。 ( 5)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你知道吗。 ( 6) 君山撑起了神话的天空,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水 白山青,相依相伴, 多么像白银盘里 点缀 着一颗小巧的青螺 ,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 于是, 诗人 轻轻地吟诵—— ( 7) 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 ,如果你就是诗人,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2.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 (和) 指名交流。 3. 好一片奇丽、柔美、和谐的洞庭湖啊。 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自己试试看。 ( 9)交流。 ( 1)交流理解。 ( 2) 听,想象。 ( 3)交流。 ( 4)交流。 ( 5)讲搜集的君山传说。 ( 6)一名学生读,评议读,男生齐读。 ( 7)质疑,释疑。 1.听,想象,指名交流。 2.交流。 3. 生自由吟诵古诗。 交流 ,评议读。 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