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内容摘要:
,请收下吧。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 去。 (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疾 . 驰: ( ) A、根 B、快 C、病 ②弥 漫 . :( ) A、水溢出来 B、满,遍 C、没有限制 ( 2)这段话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咏唱送别曲→ →。 ( 3)填空。 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指 ,老师送给肖邦这个礼物的目的是。 二、《生命的林子》课文片断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 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 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 ” ( 1) “水深”在文中指 ,“龙多” 在文中指。 ( 2) 由“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你联想到文中 、 这些词语。 ( 3) 这个人劝玄奘的话可用一句谚语归纳:。 ( 4) 这段话出自课文 《生命的林子》 ,这篇课文 告诉我们: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 ,就像 ,。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三、 《 礼物》 教师节前,同学们都在想:送什么礼物给老师才是最好的呢。 教师节前一天,二( 2)班的讲台上,一大早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 开门了,何老师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向讲台走去……她看见了那小山似的礼物,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 “同学们,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的。 ”刷,刷刷……四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好,请放下。 ”何老师低下头,一件一件翻看起礼物来:日记本、钢笔、画片……她的手停住了,捏起一个 1 毛钱的硬币。 “这是谁的 1 毛钱。 ”她抬起头问。 一个胖胖的女孩站了起来,下巴快贴到胸脯上去了:“是我的。 不,何老师,这不是送给您的,它是今天早上我在路上捡到的,我就放在讲台上了。 ” 这时,何老师又拿起一封信念了起来:“何老师:您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但十分对不起您,因为我的进步总是不大。 何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一定改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请您相信我吧。 李冬冬。 ”何老师念着信,充满了惊喜。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礼物都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相关推荐
诲( huǐ hu236。 ) 烙( l224。 o lu242。 )印 炽( zh236。 ch236。 )热 细 心是良好的品质,请认真辨析,根据字的音、形、义组词。 ( 4 分) tiě( ) 澜( ) 嘶( ) ①脚( ) 帖 足 ti226。 ( ) 斓( ) 撕( ) ②值得( ) 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3 分 (1)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
的方式向 请罪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表示。 其中我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他。 国作家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 、 的船长形象,船长为了 而。 课文最后,作者把 船 长 比 作 了 一 尊 “ ”, 这 样 写 的 好 处是。 《我不期望回报》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在心里背诵一遍,写出诗中出现的三对反义词 : ( ) —— ( ) ( ) —— ( ) ( ) ——( ) 七、阅读答题。 ( 7+ 18=
三、根据要求写词。 1.例:风:和风、狂风、冷风、清风、疾风„„ 2.笑: 、 、 、 、 、„„ 3.兴: 、 、 、 、 、„„ 20 / 48 四、填字成词。 ( )云( )雾 ( )变( )化 火( )金( ) 明察( )( ) 大显( )( ) 除( )务尽 大( )天宫 来去无( ) 齐天( )( ) 不避( )( ) 西天( )( ) 天下太( ) 五、漫话“三国英雄”。 1
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 “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2 《爱之链》告诉人们: 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 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 汪国真 写的《我不期望 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 课文作者是 维克多 雨果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 七律长征 (明)夏完淳 1935 年 10 月 毛泽东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庭每天有米粮供应。 父母每年给予冬夏的衣服 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 是: “ 嗜学 ” 与 “ 家贫 ”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 嗜学 ” 和 “ 家贫 ” 是一对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的。 (用文中原话回答) 选文第一段作者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他为什么“略无慕艳意”。 (用原文回答)。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