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习作和练习)内容摘要:
沙群岛的富饶 ,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 a 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 ,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b 那金色的沙滩 , 黝黑的礁石 , 雪白的浪花 , 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 .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 ? 试着画下来 . c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 d 评点学生作品 ,讨论为什么这样画 ?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 .结合 e 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 清澈明亮 , 蓝玉 , 五彩缤纷 , 心旷神怡 , 碧波浩淼 , 充满魅力 等词语的意思 .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 通过读课文,集体讨论让学生理解 无字词典 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提出问题,当堂解决 f 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 用 ……像…… 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 . g 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创设情景 加深体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读体会。 老师或学生扮演记者对游客(学生)进行采访或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南沙群岛作介绍。 四 .仿段练习 1. 课文的第 2,3 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 ,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 2. 学习第 2,3 自然段的写法 ,以 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 或 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 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 教 后 记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课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往返”造句。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 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教具 学具 挂图、投影、生字卡片 预习 要求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 生活动 内容、方式 旁 注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 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 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3 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或 (看插图)你们看,这就是庐山。 (播放课文录音) 边看插图边听 听后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自由发言) 三、自读课文,了解 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学生活动 方式、内容 旁 注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 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 四、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五、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幻、瀑、罩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 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教 后 记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学生活动 方式、内容 旁 注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课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 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 3 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教具 学具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预习 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内容、方式 旁 注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 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 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 (“特别”。 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 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 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 (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 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 —— 认识云雾特点 —— 理请总分关系 —— 感受云雾现象 —— 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 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导用“流连往返”造句。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 —— 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教 后 记 课题 习作1 课时 31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 能借助观察图画读懂例文《穿棉衣》,感知小作者的所思所想。 2. 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观察多幅图作文训练的要领。 3. 能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教学重难点 能有顺序地、比 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板书设计 习作1 教具 学具 挂图、投影。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内容、方式 旁 注 一、观察画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习作和练习)
相关推荐
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 1)可爱的小姑娘 ( 2)时间像 仿照例子写句子。 例:池塘里传 来叫声。 我家后边的池塘里不时传来青蛙的叫声。 月光洒在大地上。 小鸟在叫着。 (把这句话写得形象些) 用上 本单元练习 3 的 任意一个成语,写一句话赞美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位主人翁,如朱总司令、李广、王勃、萧伯纳等。 今天有写字课,可是小明毛笔忘带了,想和同桌合用,可生怕同桌不答应。 他该怎样和同桌商量呢
( ) ( ) 七、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的更具体。 ( 8 分) ( )的海鸥在( )天空中( )飞翔。 ( )的小姑娘( )询问( )情况。 像( )的露珠在小草上来回滚动。 他一听到这消息,兴奋得( )。 八、默写两手你课外积累的古诗。 (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代替)( 10 分) , ,。 ,
七、修改下列病句。 ( 8 分) 乌云和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我们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少年儿童担负着建设祖国。 车子开到一个南京市宾馆门口停了下来。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 12 分) 风过了,我。 静静地。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 小鱼再脚下游过,告诉我 ……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 19 分) 2 秋天,香山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遍布山坡的红叶。 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
美 二、 造句。 果然 如果„„就„„。 三、练习加标点。 ( 1) 哥哥不以为然 在声争辩道 你这话不对 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 2) 弟弟很不服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的 味道多美呀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了呢 四、 复习课文。 ( 1)“两个黄鹂鸣翠柳,( )。 ( ),( )。 ”这是( )代诗人( )写的古诗 《 》。 在这首诗中,作者前两句写了(
、复习课文。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指名背诵课文。 齐背课文。 三、造句。 出示词语:“越来越??”“倾听??”“闪耀??”。 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试着造句。 师生共同评议。 四、练习加标点。 出示句子: ( 1)哥哥不以为然在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
实现了他的梦想 ”,彼得的梦想是。 ( 3 分) 4.“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 这句话 的含义 是( ) ( 3 分) ( 1)彼得在土地里挖到了金子。 ( 2)彼得通过种花拥有了财富。 ( 3)彼得明白了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 短文 2( 17 分) 最后一片树叶 秋风紧了。 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树叶。 一只鸟儿飞来了,停在枝头。 他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