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内容摘要:

请同学们用 “/ ”为《纸船》一诗划分节奏,用 “•”标出需重读的字。 阅读《母亲》一诗,思考:两个 “躲 ”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个 “躲 ”前为什么要加一个 “只 ”字。 《成功的花》一诗中 “成功的花 ”的特点是什么。 成功的花是怎么得来的。 《嫩绿的芽儿》中用 “嫩绿 ”“淡白 ”“深红 ”来分别描写 “芽 ”“花 ”“果 ”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了芽、花、果什么样的特征。 学习 •研讨 (一) 导入。 (二)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 “预习导学 ”1~ 7。 (三)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品读《嫩绿的芽儿》,回答下列问题: ( 1) “芽 ”“花 ”“果 ”这三个意象次序能否调换。 ( 2)芽儿、花儿、果儿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从中你能否领悟出这首诗的寓意。 ( 3)诗中 “芽儿 ”、 “花儿 ”和 “果儿 ”的话能颠倒一下吗。 为什么。 (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举例说明。 赏析《纸船》一诗,回答以下问题来检测一下你的能力吧。 ( 1)下边句子中的 “/ ”和 “. ”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 着泪/叠的 ( 2)下面对《纸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 ——折纸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诚挚的心愿。 C、结尾 “卒章显志 ”,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的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了的悲哀情怀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运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 3)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诗人 要 “纸船 ”到什么地方去。 ( 4)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诗人为什么 “含着泪 ”。 ( 5)全诗的抒情线索是 ( 6)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 ( 7)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 试以 “母亲 ”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 8)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 综合能力测试。 ( 1)《母亲》和《纸船》都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请你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 2)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有什么异同。 (四)冰心的哲理诗很有特色。 请参照例句,根据提示,写一句含有哲理的话。 例:墙角的小花,不计较所处的位置,它只是为装点春色而开放。 石缝间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冰心的诗富含哲理,请找出下边这首诗中含哲理的诗句,并说说你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风雨后 ——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而定了。 ( 1) 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 2)该句的含义是: 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古代寓言二则 一、 学习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 “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二、学习重点: 目标 2 三、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应先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入手。 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先借助书下注释中出现的注音练习朗读和正确地断句。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关 键词的意义。 书下注释把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出来,在老师上本文之前,你一定要把书下注释好好看看,做好预习工作。 平时可以自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吧。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则古代寓言,探讨一下它们都寓寄着哪些道理。 这些道理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在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写在下列的横线上,并选择一两个讲给本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听 听。 正确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让我们来一起来正确地朗读课文吧。 在朗读课文之前,请你先认真做以下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1)郑人买履( ) ( 2)遂( )不得履 ( 3)宁( )信度 ( ) ( 4)遽( )契( )其舟 ( 5)先自度( )其足 ( 6)所从坠( ) 用 “/”为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 1)楚人有涉江者 ( 2)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 (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一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在正确朗诵课文之后,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学一学本文的许多重点字词及文言常识。 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________,作者韩非, 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 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 ________组织编写的 论文 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而忘操之 ( 2)及返 ( 3)遂不得履 ( 4)遽契其舟 ( 5)何不试之以足 (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而置之其坐。 同 ,意思是。 ( 2)及反。 同 ,意思是。 区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② 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而置之其坐 ( ) 何不试之以足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反归取之 ( ) ○4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翻译下列句子。 (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2)宁信度,无 自信也。 ( 3)是吾剑之所从坠。 (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 •研讨 (四) 导入。 (五)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 “预习导学 ”1~ 8。 (六) 合作探究。 《郑人买履》中 “操 ” “持 ” “取 ”都是 “拿 ” 的意思,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区别吗。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 “刻记号 ”这一细节。 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这两则寓言中的 “郑人 ”和 “楚人 ”有什么共同点。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 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延伸拓展 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 )人摸象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