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特快大学语文专第二部分4学分大学语文议论文部分复习要点内容摘要:
发展的前 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 从而得出结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最值得学习。 2.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这是归纳论证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举例论证的意思。 例如:文章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描写上的两个特点;以林冲、杨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结构的特点。 《论语十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 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对本文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进行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这是因为:儒家倡导 “ 好学 ” ,孔子这十则语录都与好学相关。 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掌握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心论 点和修辞手法会大有帮助。 1.中心论点 这十则语录的核心都有一个 “ 学 ” 字,这里的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具体分析起来: ( 1)孔子把 “ 好学 ” 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认为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但需要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人不知而不温 ” ,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 “ 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主张具有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还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3)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二是要以学为乐,持之以恒: “ 学而时习之 ” ,“ 学而不厌 ”。 三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懂得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的道理。 四是要主动求教, “ 就有道而正焉 ” ,乐于切磋; “ 有朋自远方来 ” , “ 不亦乐乎。 ” 五是要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活思透: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修辞手法 这十则语录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反洁等修辞手法。 排比句如“ 学而时习之 ” 一则。 对偶句如: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比喻句如: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反诘句如:“ 何有于我哉。 ” 等。 3.这十则语录,往往还是考试的命题作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孟子 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张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 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 “ 贤者与民并耕 ” 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同时还驳斥了农家 “ 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 的观点,指出 “ 市贾不贰 ” 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 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 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 “ 君民并耕 ” 的片面观点。 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 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 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 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 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 的结论。 至此, “ 贤者与民并耕 ” 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 2)运用归纳法,证明 “ 劳心者治人 ” 的观点时。 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 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 论证圣人因“ 劳心 ” 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 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 “ 虽欲耕,得乎。 ”“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岂无所用其心哉。 ” )点拨,作者所持的 “ 劳心者治人 ” 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 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 “ 师死遂倍之 ” 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 出了。 (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 “ 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 的片面观点。 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 “ 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 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如: “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 ;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 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 直之,辅之翼之 ” 等等。 (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 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 如: “ 虽欲耕,得乎。 ”“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岂无所用其心哉。 ”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魏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魏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 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本奏疏,属议论文体。 魏征进呈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行 “ 十思 ”。 作为一篇议论 文,它的中心论点是: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聚德义。 构成这一论点的内逻辑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 “ 十思 ” 方能 “ 积其德义 ” ;只有 “ 积其德义 ” ,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 “ 垂拱而治 ”。 这些观点,见识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故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修辞手法的运用。 (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 例如用木茂固本与流长浚源,比喻国泰须积德;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 “ 江海下百川 ” 比喻君王必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些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类型。 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与列举。 如: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积而思国之安。 ”“ 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而列举 “ 十思 ” 内容的句子和 “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 ” ,则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内容列举的。 ( 3)对偶:文中的对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对偶的类型有。 语意反复的强调,如; “ 当神器之重,居域中 之大 ” , “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 等;语意的相反相成,如: “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善寡 ” ,“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 ” ,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 ” 等。 《朋党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欧阳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 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落中体现的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澄清 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从而达到维护、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复习中,要注意几个段落的具体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友。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 作 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 “ 伪 ” 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 “ 同道 ” 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 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 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 “ 同道 ” 为朋 ,小人以 “ 同利 ” 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 ( 3)对比论证方法。 ( 4)排比、对偶、设问。 ( 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例二: 阅读《朋党论》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此题为 2020 年4月的考题):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消舜 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3)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 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司马谏议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步骤及其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辨风格。 本文作为书信,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在这封信中,。自考特快大学语文专第二部分4学分大学语文议论文部分复习要点
相关推荐
d equ ally by the society. The law is harsh to him. He has to make as much money as he can in order to protect him. He is abused by Antonio, so he wants to get revenge. III. The character analysis of
(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 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 另一方面 ,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任何事物 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 ,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 《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 ,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 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 ,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 狄更斯、卡利尔
60、 180”对外交通目标。 30――城区至乡镇 30 分钟交通圈; 60――本岛一小时交通圈; 180――纳入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 2) 岛内交通发展目标 ( 1) 城市布局与交通系统 建立以 快速公交 为 主导 , 多种 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居民出行结构,促 进城市的功能转变和用地开发。 以“快速、高效”的交通系统保障舟山组团 城市 的跨越式发展。 优先连岛通道的建设、优先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
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 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沁园春 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极力美化,尽管意识到这朵玫瑰花必然凋谢,还是写出了它凋谢前最后一道耀眼的光彩,为她安排了一个告别巴黎的盛大舞会。 在灯火辉煌、花团锦簇、仙乐飘飘的鲍府大厅里,鲍赛昂夫人打扮得雍容华贵,满面春风,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从容自若地接待来客,占尽了晚会上的风光。 然而晚会结束一回到内室,她就泪流满面,无限凄凉,匆匆整理好行装,等不及天明,就起程隐居到乡下去了。
引发文字号 ,后引发文机关名称 ( B ) 、社会组织或个人称( A )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规定,在实际进行文件整理时,首先应将文件按件( C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 CE ) A.“表” B.“疏” C.“书” D.“启” E.“奏” ,可以将机关之间的行文分为( ABE ) ( AC ) ,可将其分为( AE) ( DE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