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总结内容摘要:

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著名泥沙专家曹如 轩教授的利用自排泥廊道降低潼关高程的研究是一个在理论上比较可行的方案,至于能不能有效地降低潼关高程还需要论证,不管怎样,像曹如轩这样一批为解决三门峡水库带来的影响的专家所付出的劳动是值得肯定的,我们每一个水利人都应当有这种精神,献身水利事业,为国家为人民都做贡献。 三天的三门峡水库实习结束了,我们在带队老师的努力争取下得以有幸参观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 黄河 的关键水利工程。 主要功能为治沙防洪,辅助功能为发电。 小浪底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与 济源市 之间,距离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下游 130公里、河 南省洛阳市以北 40公里 的黄河 主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 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 %。 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 小浪底水利枢纽与已建的三门峡, 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并利用下游的 东平湖 分洪,可使黄河下游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千年一遇以下洪水不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减轻常遇洪水的防洪负担。 与三门峡水库的联合运用,共同调蓄 凌汛 期水量,可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 小浪底水利枢纽采用 “人工扰沙 ”方式,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 下切、输沙入海。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搅动让河底淤沙上浮,使其与自然水流一起下泄,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目的。 以上方法,可使黄河下游河床 20年内不淤积抬高。 非汛期下泄清水挟沙入海以及人造峰冲淤,对下游河床有进一步减淤作用。 小浪底工程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也是唯一能够担负下游防洪、防凌、兼顾工农业供水、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门峡工程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从而加剧了上游 渭河 地区的水灾。 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则充分汲取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 三门峡工程在泥沙问题上的最大教训是对上游水土保持拦沙作用的估计,以及水库的作用过分乐观,而预计的入库泥沙量偏低。 三门峡工程的第二个教训,就是在泥沙比率高的河流建了水库之后,不能采用高水位的蓄水运行方式,而应该采用 “蓄清排浑 ”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时,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 小浪底水库区为 峡谷 河段,有利于保持较大的长期有效库容,可以长期发挥调水调沙、兴利除害的效益,防洪运用比较可靠,不仅可以拦蓄特大洪水,还可以根据下游防洪需要适当控制中小型洪水。 这是其它工 程措施所不能比拟的。 小浪底水库拦调泥沙,能够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通过人造 洪峰 、调水调沙等运用方式,长期发挥较大的减淤作用,与其它减淤措施相比,在减淤效果、减淤单位投资、影响人口等方面,小浪底工程都明显比三门峡水利工程优胜。 小浪底水利枢纽在保证下游防洪、满足下游减淤的前提下,还可以调节径流,为下游工农业用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发电调峰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条件。 综合各方面因素,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中最佳方案。 自从小浪底水利工程完成后 ,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水不再呈现黄色,而且还改善生态和当地 小气候,降雨量由每年 10日增加到 32日。 有望解决五千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 黄河 沉沙泛滥问题。 七月十五号参观完了小浪底我们乘车来到了此次实习的最后一站郑州模型黄河,黄河的治理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巨大地成就,为了更加方便有效的治理黄河,建设“三条黄河”的治河理念应运而生,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参观模型黄河的时候听老师的讲解以及上网查看有关资料我们得知 要建设好 “原型黄河 ”,离不开建设 “物理模型黄河 ”。 “模型黄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