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写作范本内容摘要:

容与形式的自 洽已构成一个独立的自足体,文本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读者是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的。 也许,笔者的这番解读并非卡夫卡的原意,但这又有何妨呢。 象征本就充满着难以解索的隐喻意义。 8 第三单元 中国古典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 思路与提纲 (一) 主题意蕴:逐联分析 (另一种复述)。 (二) 艺术特色:诗画;意境;手法。 (三) 特别指出:文学史:山水诗的成熟。 山水的画卷与 人生的感怀 —— 王维《 山居秋暝》细读 这 是一首 山水 诗歌的 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 诗歌‚ 诗中有画 ‛ 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 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 世外桃源 景象。 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 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由 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皓月当空 , 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诗人通过描写如此 清幽明净的自然 之美,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则 由 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世之景。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 天真 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 9 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 的人们。 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 的生活 愿望。 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山间的秋色也格外动人,面对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对如此朴素单纯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 至此,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理想与志趣,抒发了自己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 首先,诗歌一如既往地承继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说,首联、颔联和尾联,就分别是三幅关于山水田园的精致的画卷,诗人的理想和志趣则寄托在这样的画卷之中。 其次,意境 的清新淡远,诗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远的诗歌意境。 第三,陌生化的语言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将耳所听,眼所见放在前面,将‚喧‛和‚动‛的原因放在后面,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而且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 诗人先是听到 竹林 里的 喧声,看到 荷叶的动静, 才发现 (或许是推测) 浣女 归 、莲舟 下的。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魏晋六朝 时期, 陶谢 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表 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感怀,为山水田园诗开宗立派。 到唐代,王孟继承陶谢的诗歌传统,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日臻 完美,手法也趋于 圆熟,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作,如《鹿柴》、《鸟鸣涧》等, 能够通过一 种淡远幽深的意境 ,表现诗人归隐林下的志趣,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韵外有致,在看似简略的描写中隐含无限丰富的意蕴,在我看来,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 10 第四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 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 郑愁予《错误》 思路与提纲 (一)主题意蕴:复述内容。 (二)艺术特色:意境;语言;音韵。 (三)特别指出:名句分析。 美丽的错误 —— 郑愁予 诗歌 《错误》 解读 郑愁予的 《错误》 一诗只有九 行,分三节,篇幅 并 不长,但所表现的意蕴却含蓄丰富,艺术技巧也非常精致圆熟。 诗人以浪子过客的眼睛观察江南小城,想象思妇独守空室的情感心态:诗人策马经过空寂的江南小城,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在想念着心中的情人,所以仿佛感受到了那楼上思妇的孤寂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 ; 诗人又 想像女人 也许 听到了马蹄的声响, 马蹄声也许会唤醒女人心中的那份期待与渴望 —— 那是远 11 方的他回来了吗。 但是 ,在诗人看来,‚我达达的马蹄‛带给女人却是一个‚ 美丽的错误 ‛—— 因为,‚我不是归人 ‛ , 我只是一个陌生的 过客。 在这一刻,诗人羁旅的苦闷,思妇独守空 闺的寂寞,思妇内心的希冀与失落,诗人心中的那份愧疚与不安,都通过这一句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 首先 是意境之美。 诗人非常善于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营造一种伤感无奈的氛围,诗中的‚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归人‛、‚过客‛等等, 都是 极具中国古典诗歌特色的意象,缀连在一起,很好地营构了三月的江南小城幽静空寂又略带伤感的氛围,而浪子过客的思乡之情,闺中思妇的幽怨之情,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古典气息的背景下 弥漫出来。 其次是语言之美。 一是 语言的典雅优美 ,中西合璧。 诗人大量使用简炼精致、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语词与句子,同时,又适当地融入西化的语句,如‚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等,将传统语言与现代语言很好地糅合在了一起。 二是 比喻的精致优雅,诗人在九行诗句中使用了四个 比喻 ,如‚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其中,将远方的情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的开落‛,一方面 取譬优雅,表现了想像中情人容颜的清纯美丽, 另一方面 也暗示了别离之久 , 花开花落,不知几 度春秋;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比喻是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是一个连环的比喻,诗人将女人的‚心‛比喻成寂寞的‚城‛,又将‚寂寞‛比喻成向晚时分空寂的‚街道‛,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却颇具匠心。 第三是 音韵之美。 这首诗第一节押韵,‚过‛、‚落‛,用韵律节奏恰当地表现了羁旅过客行程的匆忙;第二节共五句, 第三节两句, 在全诗中份量最多,却全不押韵,目的是通过舒缓的节奏,表现过客的遐思, 思妇的幽怨, 营造伤感的氛围。 此外,为了弥补没有韵律的缺憾,第二节在诗句中使用了‚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句式,以增强诗诗 歌的内在韵律,同时在第三节使用了‚不是‛与第二节呼应,都显示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匠心独运。 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 这首诗最后一节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一方面,‚达达的马蹄‛与‚青石的街道‛相照应,既突出了江南小城的寂静,又喻示着这马蹄声声仿佛敲打在思妇的心上,唤醒她无尽的愁思。 另一方面,‚美丽的错误‛,是一 个 矛盾的句法 ,‚ 美丽 ‛ 和 ‚ 错误 ‛ 两个词语的意义是互相背离的 , 作者把它们搭配在一起 , 表现出游子的马蹄叩响了思妇的希望之门 , 而自己 却不能在思妇身边驻足的 感伤 与无奈 ,‚ 美丽 的 错误 ‛ , 相反相生 , 韵味无穷 , 令人涵泳不已。 12 第五单元 中国当代诗歌 你, 一会儿看我 ,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看云时很近。 —— 顾城《远与近》 思路与提纲 (一) 内容复述 :必要性。 (二) 主题意蕴: 多重意蕴的揭示。 ( 三 )艺术特色: 象征;精致而含蓄。 (四)特别指出:意义的多元化 距离之美 —— 对 顾城《远与近》 的两种 解读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以顾城、舒婷、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追求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 形式 上追求整体象征,意象具有 强烈的隐喻性与暗示性。 顾城 的 这首《远和近》,仅 有 2 节 ,短短的 25 个字 ,在极具象征意味的语言形式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 的正是 朦胧诗派的总体特点。 在结构上, 这首诗 上节写‚你‛的行为 (‚看‛) ,下节写‚我‛的感受 (‚觉得‛)。 在意象上主要选取了 ‚你‛ 、 ‚我‛ 、‚云‛。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在‚你看‛与‚我感‛中错综复杂地展开。 ‚你‛在看‚我‛和‚云‛,而‚我‛何尝不是在看‚你‛,因为‚我觉得‛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