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内容摘要:

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孔子教育学生,主要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成人”、“成德”,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史记孔子世家》)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这些内容所侧重的方面虽各不相同,但围绕着“成人”、“成德”这一 主题则是共同的。 如“诗”、“书”主于“文”,是立言的根本,“礼乐”主于“行”,是立身行事乃至“成人”的根本,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也是要学诗、学礼,否则无以立言、立行(见《论语季氏》)。 这是从“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方面说的。 儒家在确立这一点后,还强调要“兼济天下”即“政事”。 政事是以自我修养为基础的,只有“修己”以后,才能进一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见《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只有在完成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才可以从事政事,以“兼济天下”。 总之,孔子的教 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这也是他的一种重要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因此,他的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以“德行”著称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孔门中比较著名的几位,才能各有特点,但孔子最重视的还是他们的“德行”。 孔子所采 22 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 孔子对子路说:“有 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 由此可见孔门教法之一斑。 23 我对“孝道”的认识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李忠明 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他建立的孝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可以说是:“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震。 ”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孔子说 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人间与天地规律间对应的法则是什么呢。 是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从而点出了孝是天经地义的这一论断。 由此可知,孝道的作用是无所不至的,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民族文明的飞跃。 如果管理者能充分发挥孝道的作用,并身体力行,那么一个充满博爱、和睦、宁静、幸福的社会就能形成。 这正是孔子的理想。 今天,我们仍在争取和维护和平,人类还在为幸福的生活作出各种努力,孔子的理想仍然是我们的理想。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如果一个人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能认真去做,那么无论做官还是做学问就更不会马马虎虎。 这些优良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从培养个人的品行开始。 几千年前的孔子高瞻远瞩极有远见地提倡的“孝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24 从孟子的“仁政”看秦朝的覆亡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邓绍兵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他极力提倡“仁政”,这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始皇帝不重视这一点,而过分迷信权势,天下人稍有不顺则滥杀之,最终逼迫走投无路的陈胜、吴广等揭竿起义,使秦王朝速亡。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重视人民,就难以得民心,更难于得天下,守天下。 始皇帝不顾民意自始至终推行严酷的刑罚,怎能长久守住天下呢。 秦王朝不仅刑罚严重,而且还滥发徭役,横征赋税。 秦始皇统治的最后几年,连续组织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土木工程,这些工程成了当时人民最繁重的负担。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孟子说:“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而秦始皇推行暴政所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则与之截然相反:人民不仅缺食少穿,还兄弟妻子离散。 用暴政怎么能守住天下呢。 孟子还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教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由此更可看出施行仁政是多么的重要。 仁而不能长久守天下者,未之有也;不仁而想万世守天下者, 亦未之有也。 25 《老子》一章析 教育科学学院 王巧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般可以说得出的具体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一般可以说出名字的具体事物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一般所说的道,都是按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方面总结出来的某种规律,时间、地点、情况变了,规律也随之改变。 这些可道的道在一时、一地、一方面起作用 ;而时间、地点和情况变了,就会被另外一些规律所代替。 因此,能说出名字的道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由于《老子》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可见“道”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 由于“道”是“天地之始”,所以从这个角度又可以把“道”命为“无”;由于“道”是“万物之母”,所以从这个角度又可以把“道”命为“有”。 “道”既是“无”又是“有”。 用“无”来称呼道,是因为它不是被别的东西生出来的,是出始的;用“有”来称呼道,是因为它具有生出天地万物的能力。 “无”和“ 有”乃是“道”的两个基本性质。 《老子》一书有许多重要概念都有“无”字,比如说“无为”、“无事”等等,其中的“无”都是“不是被别的东西生出来”、“出始的”的意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坚持从无的角度理解道,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考察到它的与众 26 不同;坚持从有的角度理解道,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考察到它的作用之广大。 “妙”是奥妙的意思,说一个事物“妙”,就意味着它具有与其他事物大不同的性质,不容易被人掌握;“徼”是边界的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此两者”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是 说它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道”的本原性。 所谓本原性,就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道”不是被别的东西生出来的,但它可以直接、间接地生出天地万物。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同谓之玄”是把“无”和“有”都称作“玄”,于是“玄”就是“本原”这一性质的两个方面,“玄”也就是“本原”、“原始”的含义。 也就是说,“无”是一个“玄”,“有”是另一个“玄”。 两个“玄”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之,就现在的观点来看《老子一章》,“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 的那样;“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 “无”指的是“天地之始”;“有”指的是“万物之母”。 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同;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 “无”和“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同刻画。 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出处。 27 以柔克刚 —— 《老子》的决胜之道 教育科学学院 吴弟灵 《老子》第三十六章这样写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 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徵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长期以来思考的结果。 “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的老师也曾跟他讲过。 有一次,老师问老子自己的舌头在不在,老子答在;他又问牙齿,老子答没有了。 老师问他这样答的理由,他回答说:“老师您年纪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而牙齿掉了,是因为它刚强。 ”老师在肯定他回答的同时进一步启发他,这个道理不仅对舌头、牙齿如此,对天下万事万物都同样适用。 在老子看来,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 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 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 —— 物壮则老。 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像水那样深沉平静,那样不求报答,那样洗涤污秽,正是为了“胜刚”、“胜强”。 要保持住刚强,不是立足于正面,而是立足于反面;不是运用刚强,而是保持阴、柔、弱、雌、厚。 所以老子一方面不无委婉地暗示君人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十三章);另一方面老子则明确地提倡:“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 (二十八章)即自知刚强,却始终保持柔弱。 “ 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决胜之道,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 28 谈《老子》的“以退为进” 文学院 李彦君 《老子》是言道之书,书中提出了“道”、“无为”、“贵柔”、“矛盾互相转化”等著名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古往今来,研究《老子》的著作,汗牛充栋;探究《老子》的思想,见仁见智。 但总括起来,大都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但是只要对《老子》深加研读,便会发现,老子并不是单纯、完全、纯粹地崇尚自然,这其中带有某种程度的目的性,“以退为进”才是《 老子》的思想本质。 《老子》第三十七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写道:“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书中反复出现“无为而无不为”,它的本意是要去掉主观性,尊重客观的自然性,这样才能大有作为。 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它实际上也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老子之所以主张无为,则正是为了无不为,而要无不为,则必须首先无为。 与之类似的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它似乎在告诫人们:要想天下莫能与之争,就必须不争,而不争则正是为了 天下莫能与之争。 如果这样分析起来,那么就带上了很强的功利色彩。 老子处处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却不过是想以退为进罢了。 此类语句,书中比比皆是。 读者可用同样的方法去思考。 如: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五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 29 (二十八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三十六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武。 善用人者为 之下。 ”(六十八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七十一章)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这与他所期望的人民安居乐业、宁静祥和的理想社会大相径庭。 于是他便倾向于原始社会,主张以无为求无不为,以不争求莫能与之争,以守柔来克刚,从而建立他的理想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但由于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他的“小国寡民”的愿望也化为了泡影。 老子的这种“以退为进”的思想给后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如无为、不争使人具有惰性;守柔,使人具有奴性等,而结果不但没有进,反而更退了。 另 外,消极影响更表现在虚伪性的渗入,如为了“无不为”而装作“无为”;为了“不去”而佯作“弗居”;为了“身先”而故作“后其身”;为了“身存”而假作“外其身”„„ 当然,老子的思想也有不少积极的因素。 《老子》作为我国第一部大道圣典,里面也的确包含了许多有意义、充满非凡智慧而又让人受益一生的思想。 不过,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也要辩证地吸收。 《老子》也不例外。 30 浅论“无知无欲”思想的社会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谢 佳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中这段话充分流露出古人这样的一种心态:不特别推重有才干的人,这样人们就不会相互争斗;不特别珍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