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内容摘要:
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 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 长 . 百兽 ( 2)子 以 . 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 3)虎以为 然 . ,故遂与之行 ( 4)兽见之皆 走 . 翻译句子。 ①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 1 〉观百兽 之 . 见我而敢不走乎 ( ) 〈 2〉故遂与 之.行 ( ) 〈 3〉其不善者而改 之 . ( ) 〈 4〉 曾子之妻 之.市 ( ) 〈 5〉学而时习 之 . ( ) 〈 6〉见藐 小 . 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 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6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 但当 涉猎 . . ,见往事耳 ② 卿言多务, 孰 . 若孤 ③ 蒙 乃 . 始就学 ④ 及 .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② 通 ,释义。 3. 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 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 子以我为不信 4.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 .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二八.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 弗食不知其 旨 . ( ) ② 教学相 长 . ( ) 2. 翻译句子。 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 教学相长也。 译文: 3.《 教学相 长》 集中论 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 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二九.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 去 .。 ”巨伯曰:“远来相视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 既 . 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 . 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 疾 . ,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 之 . 南海 B、水陆草木 之 . 花 C、怅恨久 之 . D、属于 作文以记 之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吾今死矣,子速 去 .。 (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十.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 1.翻译句子。 ( 1)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 2)解元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2 . 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 来概括, 比喻。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三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或曰: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 1) 楚人有 鬻 . 盾与矛者 ( 2) 吾盾 之 . 坚, 物 莫能陷 之。 ( 3) 夫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 . . .。 2.翻译句子。 ( 1)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2)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 其人勿能应也 ”。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 1) ( 2) 7 三二.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 1) 欲负而 走 . ,则钟大不可负 ( 2) 遽 . 掩其耳 ( 3) 恶 . 人闻之,可也 ( 4)恶人闻 之 . ,可也 2.翻译句子。 ( 1)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2)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 恶己自闻之,悖矣。 ”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5.成语 就出自这里。 请你写出“ 掩 ”开头的两个成语。 ( 1) ( 2) 三三.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兔 走 . 触株,折颈而死 ( 2)因 释 . 其耒而守株 ( 3) 冀 . 复得兔 (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 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 理。 三四.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 长 ―― 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 ―― 拔的意思。 芒 ―― 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 ―― 告诉。 予 ―― 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非徒 ―― 不仅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宋人有 悯 . 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2) 今日 病 . 矣。 予助苗长矣。 ( 3) 其子 趋 .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4) 以为无益而 舍 . 之者,不耘苗者也 三 五.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 祠 ——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 ——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 ——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 ——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 ——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 词的含义。 ( 1) 一人蛇先成, 引 酒 且 . 饮之 ( 2) 我能 为 . 之足 ( 3) 蛇 固 . 无足 ( 4) 为蛇足者,终 亡 . 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 1)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 2)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三十六、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 涉 ——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 ——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 ——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 ——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 ——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 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 其剑自舟中坠 于 . 水 ( 2)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 . ( 3) 舟已行矣, 而 . 剑不行 2.翻译句子。 ( 1) 是吾剑之所从坠。 ( 2)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什么道理 ?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三十七、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蝉方 奋 . 翼悲鸣,欲饮清露 ( 2)曲其颈,欲 攫 . 而食之也 ( 3) 举 . 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 4)童子 方 . 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8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十八、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 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相关推荐
10 (4)西蒙死得很惨。 (5)一颗种子的力量有这么大。 十一 .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狡猾的狐狸欺骗了老虎。 改写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_ 改写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水冲走了八只大铁牛。 改写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成“被”字句
癸 :《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 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部首查 ,音序查。 2. 《水浒》上打死猛虎的英雄是 ;刘姥姥是古典名著《 》中的人物;赵 云是《 》名著中的人物;红孩儿是名著《 》中的人物。 8 3.要珍惜青春年华,不然,老时一事无成,只能陡然叹息。 在《长歌行》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就是这一道理。 4.春天,万物复苏,此番景象,让我想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 ,且有发表的地方 ,我可以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爹 ,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只要 ......就 ...... 只有 ......才 ...... 无论 ......都 ...... 不管 ......总 ...... 因果 因为 ......所以 ...... 由于 ......因此 ...... 既然 ......那么 ...... 之所以 ......是因为 一、关联词填空: ( )不努力学习,我们( )要落后。 我( )喜欢语文,( )喜欢数学。 关在 “ 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