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译文内容摘要:
有余〕,攻则 ( 有余 ) 〔不足〕。 善守者 ,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 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会实现。 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我方在防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敌方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条件,那么我方就需采取攻势动作了。 采取防御,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而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 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隐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 所以,这样既能保存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胜利。 ( 二 )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 ,〔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 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这就好比能举秋毫之重算不上多力,能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眼明,能闻雷霆之声算不上耳聪一样。 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 他们获取战争胜利而不出任何 差错;其所以不出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敌人可能被击败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必胜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则往往是先贸然与敌交战,然后再在交战过程中去争取侥幸的胜利。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须修明政治而为不可胜之道,并同时确保法制通行无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战争命运的主宰者。 ( 三 )( 兵 )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 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者,形也。 译文:计地出卒之法有如下五个环节:一是对土地幅员进行丈度的 ” 度 “ ;二是对物产资源进行估量的 ” 量 “ ;三是对兵员众寡进行计算的 ” 数 “ ;四是对双方军力进行对比的 ” 称 “ ;五是对双方胜负情状进行评估的 ” 胜 “。 由于敌我双方拥有土地幅员大小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物产资源多少进行估量的 ” 量 “ 的不同;而由于这种 ” 量 “ 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兵员众寡进行算计的 ” 数 “ 的不同;由于这种 ” 数 “ 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军力强弱进行对比的 ” 称 “ 的不同;由于这种 ” 称 “ 的不同,就产生判定胜券谁属的 ” 胜 “ 的不同了。 胜利的军队较之失败的军队,就好比以 ” 镒 “ 称 ” 铢 “ 那样处于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则像用 ” 铢 “ 称 ” 镒 “ 那样处于绝对劣势。 通过称量对比的胜方,它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把山涧积水从万丈悬崖上决开一样,这就是军事上的所谓 ” 形 “. 《武经》各本 ” 势 “ 上皆有 ” 兵 “ 字,简本与《十家注》本则无,且文中数及 ” 势 “ 字,亦皆无 ” 兵 “ 字。 故 ” 兵 “ 字盖后人所加。 又,孙校改 ” 势 “ 为 ” 聉 “ ,简本同。 按 ” 聉 “ 乃古 ” 势 “ 字,今统作 ” 势 “ ,篇内并同。 又,简本篇题《势》在《形》前,今仍依诸本。 ” 势 “ ,兵势,亦即根据一定作战意图而部署兵力和掌握运用作战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一种客观作战态势。 上篇言强弱,言如何能成为 ” 胜兵 “ ,使之具有克敌制胜的可能性;而欲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具有一种强有力的态势。 所以,孙子在讲 ” 形 “ 之后,紧接着就讲 ” 势 “.” 形 “ 和 ” 势 “ 乃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 形 “ 讲的是强弱问题孙子明言: ” 强弱,形也。 “ 而 ” 势 “ 则讲的是勇怯问题 孙子又明言: ” 勇怯,势也。 “ 军队既强且勇,何往而不胜。 而解决勇怯问题的关键,则在 于 ” 奇 “ 、 ” 正 “ 的运用。 所以,孙子说: ” 战势不过奇正。 “ 只要能够很好掌握运用 ” 奇“ 、 ” 正 “ 之术,并 ” 择人而任势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那就能够造成一种如 ” 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 的险峻有力的作战态势。 有了这种态势,就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遇之者毁,遏之者折,甚至能使怯者勇,弱者强。 不过,要造成这种态势,还需要解决如下几个关系问题: ( 一 ) ” 奇 “ 与 ” 正 “ 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是 ” 以正合,以奇胜 “ ,但也必须了解 ”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 ( 二 ) ” 势 “ 与 ” 节 “ 的关系。 ” 势 “ 必须有 ” 节 “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 势如弩,节 如发机 “,”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 ( 三 ) ” 势 “ 与 ” 人 “ 的关系。 ” 势 “ 是客观的,打起仗来,要 ”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 ,甚至可 ” 择 ( 释 ) 人而任势 “ ;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 ” 势 “ 毕竟是人造成的,所以,他又强调要 ” 善出奇 “,” 善动敌 “。 孙子在论述这些问题时,表现了相当生动活泼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不过他用 ” 如环之无端 “ 来形容 ” 奇 “” 正 “ 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似乎又有些简单化,而这也反映了他认识的局限性。 ( 一 )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毕〕受敌而无败者 ,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孙子说:治理千军万马就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简单,那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编制;指挥大军作战就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容易,那是由于有有效的号令指挥;统率三军部众可使其四面受敌而不致败北,那是由于奇正之法运用得巧妙;兵力所加,就如同以石击卵那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由于善于以实击虚。 ( 二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 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通流不竭。 日月运行,昼夜往复;四时更替,冬去春来。 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 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 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找到它的终端呢 ? ( 三 )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译文:湍急之水,飞快奔流,以至能将巨石冲走,这就是内储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鹰 迅飞猛扑,以至能将鸟雀捕杀,这乃是在。孙子兵法译文
相关推荐
,它都是假设,所以中医理论也应该接受现代科学 严密的科学论证。 二是中医药必须要完成文化认同。 歌德说过,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最具 有世界性,但是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在一个国家存在下去,它必须首先完成世界化,而 12 要完成世界化的前提就必须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必须进行一次新的文化的认同,如 果我们中 药不能完成这个新的文化认同,那么西方社会、西方的民众就很难接受中医的理念,就很难
专业教学计划 一、 专业介绍 学科门类:教育学 (代码 04) 教育学类 (代 码 0401) 专业:学前教育 (代码 04012)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掌握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心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全面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从事学前教育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在 各级各类 儿童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部门
件是否齐全完好。 发现问题要即时汇报处理。 设备运转时,应注意各部位运转声音,随时观察各部运行情况,保证设备安全运转。 ④ 上班人员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睡岗,如发现私自回家 2 小时以上者按半天罚款。 遵守劳动纪律,严守工作岗位,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⑤ 管理工具、备品、备件、材料等,按规范存 放,图牌板整洁完好。 ⑥ 处理设备和电器设备要保持清洁,坚持每班一清扫。 经常保持设备
,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 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 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 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 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