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坪隧道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内容摘要:

计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针对隧道区特殊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采用了综合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及手段。 本次定测工作对隧道通过区进行了全面水文地质调查,对隧道通过的沟谷进行了地表水流量测 量,为地下径流模数预测隧道涌水量取得了资料。 在隧道区布置了 2个深孔进行综合水文地质测试及采用先进的物探技术对隧道地表至隧道洞身范围进行了探测。 现将取得的成果阐述如下。 1. 钻探工作 目 前 钻 探 仍在进行中。 2.物探工作 物探测试资料较准确地确定了 破碎 带的位置及其宽度,对隧道岩体及构造的富水性也作出了定性评价。 其中物性反映异常的 邓邓桥沟 ,岩体破碎且富含地下水。 (二)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 本次定测工作,在初测工作及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计算预测。 1. 大气降 水入渗法 根据公式: Q= α W A (1) A= L B (2) 式中: 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 ( m3/d); α――降水入渗系数,根据经验或试验数据确定;(隧道通过岩体 11 主要为 板岩、 灰岩 , 风化 节理、 裂隙发育,取值 ) 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集水面积 (km2); L――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长度 (km),(隧道长 ) B――隧道涌水地段长度内对 两侧的影响宽度 (km); W――年降水量 (mm),(根据气象资料取值 mm)。 隧道两侧的影响宽度结合岩性、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隧道区的植被、以及地形地貌、气象等的综合因素进行取值,本区取值平均宽度。 根据上述公式及参数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 Q= 6970m3/d。 隧道开挖时最大涌水量取稳定涌水量的 三 倍即 20910m3/d。 2. 地下径流模数法 地下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地下水流量,根据预测各富水性分区可能跨越的流域不同,隧道涌水形式的影响宽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 不同富水性分区中隧道单位涌水量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 即公式   iiii LLBMq  / 式中: q――某富水性分区中隧道的单位涌水量( m3/d km); Bi――不同富水性分区中隧道两侧影响宽度( km); Li――某富水性分区中,隧道在第 i个流域中的长度( km)。 隧道 区 属地下水排泄区,支沟 发育 , 但多为季节性沟流 ,因此利用地表测流计算的径流模数偏小, 仅天池里沟流域径流模数与区域资料较为一致 ,实测径流模数 833 m3/d km2,误差 系数考虑 ,采用径流模数 1666 m3/d km2。 因此, 结合 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及该隧道岩性、构造情况,径流模数在 弱富水区取值 500~ 1000m3/d km2,中等富水区取值 1000~ 12 2020m3/d km2。 隧道 洞身 涌水量预测表 序号 隧道起迄里程 富水性分 区 长度( m) 径流模数 ( m3/d km2) 影响宽度( km) 正常 涌水量(m3/d) 岩性简述 1 DK285+977~DK287+400 Ⅱ 1423 500 712 板岩、 灰岩 2 DK287+400~DK289+100 Ⅰ 1 1700 1400 2856 板岩、 灰岩 3 DK289+100~DK292+700 Ⅰ 2 3600 1500 6480 板岩、 灰岩 4 DK292+700~DK296+900 Ⅰ 3 4200 1666 8397 板岩、 灰岩 5 DK296+900~DK300+498 Ⅱ 3598 700 2519 板岩、 灰岩 合计 14521 20963 根据前述方法计算的涌水量,考虑本次隧道勘 察水文地质钻探正在进行中,且隧道涌水的不可预见性,在设计中以计算结果较大的地下径流模数法作为本次设计涌水量,即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为 20963m3/d、最大总涌水量为正常涌水量的 三 倍计算 62889m3/d。 (三)地下水富水性分区 1. 地下水富水性 隧道区地下水根据其赋存类型可分为基岩裂隙水 、岩溶裂隙水 和 褶皱构造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布在隧道广大地区 , 裂隙由风化裂隙及构造节理、裂隙两大类构成,一般风化裂隙多发育 岩体浅层 ,风化层厚度受岩石本身抗分化能力控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受地形地貌及风化层厚度控制, 与大气 降水关系密切, 一般水量较小。 构造节理、裂隙主要由于构造作用伴生形成,其发育受构造影响程度不同具有不均一性,发育深度亦差异较大,构造影响轻微基岩裂隙水径流模数一般小于 500m3/d km2,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径流模数 500~ 1000m3/d km2。 区内石灰岩与板岩呈互层状, 13 岩溶裂隙水和褶皱 构造裂隙水 与构造成因关系 密切 , 岩溶裂隙水发育地段 ,构造节理裂隙亦相对集中发育, 在向斜核部、背斜两翼破碎带富集地下水 ,隧道通过 地 区 岩溶裂隙水和褶皱 构造裂隙水 相 互依存 , 地下水径流模数1000~ 2020m3/d km2。 2. 隧道地 下水富水性分区特征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隧道洞身位置通过的含水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计算分析,将隧道通过区按径流模数对地下水的富水性划分为 褶皱 构造裂隙 、岩溶裂隙 水中等富水区(Ⅰ) 和 构造裂隙水弱富水(Ⅱ), 褶皱 构造裂隙 、岩溶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