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及药物使用技术手册内容摘要:
长素 ” 培养),适当搭配代用饵料,同样可以取得好的育苗效果。 目前常用的代用饵料主要有海洋红酵母、 “ 破壁酵母 ” 、“ 生物多糖 ” 、鼠尾藻等大型海藻磨碎液等。 海洋红酵母个体小,一般 3~ 6 um,悬浮性强,不易下沉,有利于幼体摄食。 耳状幼体摄食后,酵母细胞在胃内分布均匀,能随胃液的流动而不停地旋转,在胃与肠交界处,酵母细 胞体轮廓不清,相互粘连成团,明显已被消化。 喂单胞藻辅以海洋红酵母,可加速幼体生长,提高变态率。 在育苗生产中,有的育苗场单纯投喂海洋红酵母有时也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而大多情况下单独投喂难以取得育苗成功,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海区或同一海区的不同时段水中所含理化因子与天然饵料的丰度及种类的不同有关。 “ 破壁酵母 ” 、 “ 生物多糖 ” 个体大小为 5~ 10um,在增氧或搅池的情况下,能长时间悬浮于水体中,幼体易于捕食,并且消化、吸收也较快。 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对饵料的需求量不同,同一发育阶段 的幼体摄食不同品种的饵料,投饵量也不完全相同。 投喂单胞藻饵料,初耳幼体每日投饵 2~ 3 次,日投饵量 2 万个细胞 /ml 左右;中耳幼体每日投饵 3~4次,日投饵量 2~ 3万个细胞 /ml;大耳幼体每日投饵 4~ 6 次,日投饵量 4万个细胞 /ml 左右。 代用饵料的投喂量,根据与单胞藻量的搭配比例灵活掌握。 一般日投喂量,海洋酵母 3~ 5ml/m3水体(密度为 100108 个 /ml), “ 破壁酵母 ” 、 “ 生物多糖 ” 为 1~ 2g/m3水体。 鼠尾藻磨碎液要预先处理,粉碎机粉碎后,用 200 目筛绢过滤处理后投喂,日投喂量为 2~ 4g/m3水体。 在生产上,投饵量可通过镜检幼体胃的饱满度和培育池水中的残饵量具体掌握。 一般来说,投饵前取样观察,幼体胃内有 1/3~ 1/2 空间有饵料,胃液色浓,胃形饱满,表明投饵量合适。 若发现幼体胃内饵料量减少,胃液色淡,则表明饵料缺乏,需加大投饵量。 或投饵前在 1010 倍显微镜下观察培育水体单胞藻量,一个视野有 1~ 3个饵料细胞,表明投饵量适宜,可维持原量,若水中基本见不到饵料,则说明投饵太少,反之则是投饵过多。 (1)注意饵料质量 投饵前必须针对以下几方面的质量标准 进行镜检,符合质量要求的饵料才能投喂。 1 饵料浓度 一般来说,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的密度要在 200 万个细胞 /ml 以上,角毛藻、盐藻、金藻的密度要达到 100 万个细胞 /ml 以上。 单胞藻密度过稀,一般不宜投喂,即使投喂的话,也不能单纯为了达到要求的饵料数量而投大量藻液。 日投喂藻液量一般不应超过培育水体的 5%,因为藻液中存在对幼体有害的物质。 2 原生动物的污染情况 质量好的单胞藻饵料基本无原生动物或原生动物极少,在 1010 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面原生动物不超过 3个。 若原生动物污染严重,则表明 饵料质量低劣,尽量不喂或少喂。 3 藻液新鲜度 新鲜饵料藻体生长正常,无沉淀,无结块,无老化藻体。 若在水泥池正常情况下培养,从接种开始 7~ 10 天后仍未投喂的话,要加新水继续培养,以避免老化。 长期放置的老化藻种,即使密度很大、无污染,也不宜使用,因为老化藻种往往有危害刺参幼体的生物毒素存在,大量投喂可导致耳状幼体烂胃。 ( 2)注意饵料的营养搭配 多种饵料搭配好于投单一品种饵料。 有试验表明,两种以上适宜饵料混合投喂比单纯投喂其中一种饵料出苗率提高 20%以上。 其主要原因是多种饵料的混合 投喂使单一饵料间的营养缺陷得以相互补充,更好地满足了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如 “ 海参多维 ” 、 “ 免疫促生长素 ” 、 “ 快大壮 ” 、 “ 海参复合预混料 ” 等。 ( 3)注意投饵方法 以少投勤投为宜,若一次投喂量过大尤其是不易消化的饵料投喂量过大,极易引起幼虫胃萎缩、溃烂。 (三)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目标,就是根据刺参幼体对各项理化因子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使水环境控制在适宜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水平。 换水 换水是改善水质的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 ( 1)换水方法 目前换水起始时间和 换水方法多种多样。 大多在初耳幼体入池时,培育池先加水约 1/2,幼体入池后的前 2~ 3 天内,由于水质比较新鲜,投饵量与幼体代谢产物少,每天只添水不排水,逐渐加满池后再开始换水。 也有的在初耳幼体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换水。 还可以采用流水培育法,即从初耳幼体入池后,从培育池一端进水,从另一端排水,但在投饵后数小时不能流水。 排水时通常用网箱、滤鼓和过滤棒等工具。 A、网箱换水 网箱以 200 目或 260 目筛绢制成,形状多为方形。 网箱的高度以高出培育池水面10cm 为宜,边长 50~ 60cm。 网箱框架可以硬质塑料管或钢筋 焊接而成,框架规格略大于网箱规格。 将网箱放入培育池一边,插入虹吸管后往池外吸水。 B、滤鼓换水 滤鼓用直径 20~ 25cm、长 25~ 30cm 的塑料管制成,两边封扎上 200 目或 260 目筛绢,管中部插入一直径 3~ 5cm 的细塑料管,在细管上插入软管后往外吸水。 ( 2)换水量 一般每日换水 1~ 2次,前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 1/4~ 1/3,后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 1/2左右。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视水质状况适当增减。 流水培育法,因流水时间较长,流速缓慢,幼体贴附筛绢壁上的情况不严重,能减少幼体的机 械损伤,前期日流水量可控制在 100%左右,后期增至 100~ 200%。 另外,若投喂代用饵料较多,易败坏水质,则应适当增加换水量。 增氧与搅池 在静水条件下幼体易长时间大量密集于水的表层,易造成局部水体水质条件恶化,导致幼体发育不良。 因此通常采取增氧和搅池的方法,既可保持幼体在池内均匀分布,又补充了池水中氧的消耗。 按池底面积计一般每 2~ 3m2布一个散气石,连续增氧,鼓起的气泡要细小,气泡石应在 80目以上,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 忌增氧量过大,否则易冲起池底沉积的污物,败坏水质,还能使幼体上下 剧烈滚动,造成损伤。 同时,气量过大,幼体还容易吞食气泡,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死亡。 若培育水体不大或幼虫密度较小,也可不增氧,采取搅池的方法。 一般每 个小时搅池一次,用搅耙在池水的中、上层轻轻搅动,使幼体分布趋向均匀。 也可搅池和增氧相结合进行。 幼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老化沉积的残饵、死亡幼体残骸、海水中悬浮物质的沉积以及培育池中繁生的原生动物、底栖生物等,长时间大量沉积很容易败坏水质、孳生细菌。 一般采取吸底和倒池的方法清除,还可以用 “ 底质改良剂 ” 、 “ 水易修 ” 进行处理,节省 吸底和倒池的次数和时间。 (四)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检测与判定 浮游阶段幼体生命力脆弱,属于死亡高峰期,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成败。 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判定,可参照以下指标: 体长增长 耳状幼体的正常体长范围,初耳幼体 450~ 600um,中耳幼体 600~ 800um,大耳幼体 800~ 1000um。 日体长增长平均为 50um 左右,若明显低于 50um,则属不正常。 外部形态 耳状幼体左右对称,前后比例适宜。 幼体臂随着发育,日渐粗壮、突出、弯曲明显,否则为畸形幼体,多易夭折。 胃的形态 耳状幼体胃的正常形态为梨形,丰满,胃壁薄、清晰、透明,胃液颜色较深,显微镜下可见饵料随食道有节律地收缩不断进入胃内,经消化的饵料,由肠道排出体外。 若胃壁增厚、粗糙,胃形狭窄萎缩,模糊不清,或较长时间空胃,应立即分析查找原因,否则将迅速恶化,甚至在短时间溃烂。 水体腔发育 初耳幼体胃的侧上方有一圆囊状体水体腔,到了中耳幼体变为拉长的囊状并分为前后两个腔,随着幼体不断发育,后面的一个腔逐渐形成半环状构造,围绕在食道周围。 大耳幼体水体腔出现 2~ 3 个凹,凹面向着食道,凸面向 外侧。 发育至大耳幼体后期,出现指状五触手原基和辐射水管原基。 若水体腔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则属不正常。 球状体出现 大耳幼体后期,躯体两侧出现大小相似、对称透明的 5对球状体。 若球状体大小不一,或始终发育不到 5 对,则表明幼体发育不正常。 樽形幼体 大耳幼体末期,幼体急剧缩短为原体长的 1/2~ 1/3,身体由透明逐渐变为不透明,此时球状体仍清晰可见,幼体出现 5条明显的纤毛环。 五触手幼体 此期主要特征是 5 个指状触手可以从前端自由伸出。 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之间持续时间不长,一般 1~ 2天,只要耳状幼体发育变态正常,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多数能变态为稚参。 四、稚参培育 五触手幼体沉落于附着基上不久即从体后端的腹面生出第一个管足,自此幼体发育为稚参。 稚参培育期泛指从长出管足到出库参苗的培育阶段。 也有人将发育到 1cm 以上的变色参苗称为幼参。 (一 )附着基及其投放 附着基的种类 ( 1)聚乙烯波纹板 利用鲍人工育苗采苗板。 每片波纹板的规格约为 3040cm ,采用组合式或吊挂式。 组合式是将波纹板插入专用的塑料框架上,每个框架插 10~ 20 片;吊挂式是将波纹板以间距 15cm左 右吊挂成串,根据池水深度,每串 6~ 7片。 ( 2)聚乙烯薄膜 将聚乙烯薄膜裁成附着片,以 45~ 60 度的倾斜度斜绑于一长方形框架上,一般每 10片左右组成一个框架,片间距约 5cm。 框架材料可用直径 6mm 的钢筋涂上环氧树脂等无毒防锈层或缠上塑料薄膜,也可用直径 1cm 左右的无毒塑料管通过三通、弯脖等组装而成。 框架大小依培育池深度而定,但不宜过大,以方便操作、不影响水体交换为准。 ( 3)聚乙烯网片 用 30~ 60目筛绢作附着片,固定框架上,方法基本同聚乙烯薄膜。 也有的根据培育池浓度,将聚乙 烯薄膜或聚乙烯网片裁成条状,若干条为一组,一端系上坠石,直接投放到池内。 附着基的投放 ( 1)投放前的处理 投放前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用 12ppm 的 “ 新威特 ” 浸泡 24小时以上,泡完后要反复冲洗,彻底清除污物及药物残留。 ( 2)投放时间 投放时机要适宜,过早则不利于幼体在水中的分布,还易败坏水质,影响幼体的发育和变态;过晚,部分五触手及稚参已经落到池底,影响附着基上稚参的附着量。 一般当 20~ 30%幼体变为樽形幼体时投附着基。 在水温 18~ 22℃ 时需 9~ 10天的时间。 ( 3)投放数量 根据池 中幼体的数量而定,一般每方水体投聚乙烯波纹板 80片左右,其它材料的附着基依其每片面积大小参照此数投放。 为便于收集池底稚参,可以在池底先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波纹板。 稚参附着密度 稚参具有附着性底栖生活的习惯,以周围附着基上的饵料为食,若附着密度过大,相对摄食空间减少,则不能摄取足够的饵料,加之随着其排泄物的堆集,稚参的生活环境日渐恶化,造成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 附着密度过低,则不利于充分利用附着空间,单位水体出苗量减少。 稚参初期的附着密度以 个 /cm2左右为好,一般不超过 1 个 / cm 2。 近几年,不少场家为了提前出售稚参(俗称 “ 小白点 ” ),附苗密度大大增加。 但高密度培育持续时间一定不能太长,要及时剥离、疏散,否则的话,很容易造成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三)饵料品种 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是稚参附着初期的最佳饵料,附着基投放前预先附上一层薄嫩、优质的底栖硅藻,附苗量和稚参成活率明显增加。 鼠尾藻、马尾藻 包括鲜鼠尾藻、马尾藻磨碎液和干粉。 该饵料投入培育池后耗氧低,不粘稠,对水质污染轻,完全能满足稚参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是当前应用比较广的一种饵料。 附近海区有藻类资源的话,在藻类生长旺季,最好喂新鲜滤液。 加工方法为:取鲜原藻,用 “ 克蚤灵 ” 杀灭其中的桡足类等敌害后,将其剁碎,再用粉碎机重复粉碎 2~ 3 次,或用磨浆机磨细,然后根据刺参的规格用 100~ 200目的筛绢过滤,取其滤出的藻汁配合 “ 海参复合预混料 ” 或 “ 刺参浓缩料 ” 投喂。 干粉便于储存,可以解决其它季节新鲜鼠尾藻供应不足的问题。 配合饵料 随着刺参人工育苗的规模迅猛发展,鼠尾藻等资源日渐枯竭,刺参饵料加工业随之发展起来,目前不少大型刺参育苗单位都是自己加工配合饵料。 人工配制饵料时首先要考虑到参苗不同发育阶 段的营养需求,要力求营养全面。 其次,还要考虑饵料对水质的影响,避免使用易败坏水质的原料。 现在各地人工配合饵料的配方不尽相同,但主要成份相似,原料一般包括鼠尾藻、马尾藻、海带、螺旋藻、鱼粉、扇贝边等。 为达到增强稚参免疫力、改善水质、减少疾病的目的,还可在配合饵料中添加 “ 海参多维 ” 、 “ 海参复合预混料 ” 、 “ 生物多糖 ” 、 “ 免疫促生长素 ” 、 “ 快大壮 ” 、 “ 消食利胃散 ” 等。 海泥 新鲜海泥富含底栖硅藻、有益细菌、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等,使用得当的话,既可提高育苗效果,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采集方法,一是在海 区浮筏上挂附着器采集,二是直接从海底刮取。 但要注意的是,因地质、海况不同,从不同海区收集的海泥质量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整个培育过程尤其是参苗培育后期主要投喂海泥,效果相当好,而有的海区的海泥则不宜大量使用,故要根据不。刺参养殖及药物使用技术手册
相关推荐
t again. 4. Listen, and correct. . purple chairs . blue tables . red pens . yellow books . orange pencils . green erasers 5. Listen and point Lenny: Hello. I’m Lenny. What’s your name? Stella: Stella
vant. Cambridge IELTS 6 TEST 1: The graph and table below give information about water use worldwild and water consumption in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Summaris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外亊敀等“不可抗因素”均可导致“影规剧超支”,但“制片人中心制” 没有得以最大程度的完善,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一家大型影规投资公司高管兼影评人杨劲松表示,解决影规剧“超支”的根本斱法是“建立制片人中心制”:“有时候导演的权力过大,身兼制片身仹,就很难做到掎制成本。 导演迚行的是一种艺术创作,他不会监察、掎制成本;而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収行问题,都是制片人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
文化遗址、民族民俗风情的保护。 ( 3)以人为本 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防止片面性,解决“建设性破坏”所引发的矛盾,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 4)机制创新 加速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化进程,调整和健全、创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 2.要求 ( 1)建立、健全利川历史文化与旅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