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板的退火工艺内容摘要:

钢管 1982 年研制成功这种技术,并用于神户制钢的连续退火机组上。 辊式冷却是使带钢与内部通水冷却的辊子接触,通过热传导对带钢冷却, 冷却速度为100~ 300℃ /s,改变带钢与水冷辊的接触时问可调节冷却速度。 这种方法冷却速度快,并可准确控制冷却终点温度,但冷却均匀性差,冷却辊工作条件恶劣,寿命低。 日 本钢管还开发了水淬和辊冷联合冷却 (WQ+RC)技术,兼有 2种冷却的特点。 (4)高速气体喷射冷却 (HGJC, H— GJC): HGJC 是由川崎制铁与三菱重工共同开发,采用窄缝喷嘴向带钢两面喷射气体,调节风机出口的阀板改变冷却速度,冷却装置分成多个区段,以使带钢宽度方向冷却均匀。 喷嘴喷射的气体中含氢,这能增加导热性,从而可加速一次冷却,冷却速度可达 1O100℃ / s。 HGJC 技术与日本钢管的 RQ(辊冷)技术结合可以扩大冷却速度范围达 50150℃ / s,板形与表面质量比单独 RQ 要好。 新日铁 1987 年成功地在八 幡厂 №2 机组上使用了H— GJC 技术,其与 HGJC 不同之处是采用圆柱状喷嘴及挡板,可有效地减轻气体回流,保证带钢宽度方向的均匀冷却,所需电机功率小。 (5)气水双相冷却 (ACC):这是新日铁开发的口琴式气流雾化水冷却喷嘴,并采用了参照模式白适应控制法及卡尔曼过滤法的控制系统.能精确控制冷却终点温度 4OO177。 5℃ 及冷却速度。 ACC 的喷嘴有气体侧向喷射窄槽,带宽方向冷却均匀,改变供水流量来调节冷却能力,可保持不同厚度带钢有同一冷却速度。 一次冷却起始温度 700℃ , 气水比 0. 13Nm3/ 1, ACC 需要后续表 面处理。 (6)热水淬冷却 (HOWAC):是新日铁与比利时考柯尔桑布尔钢铁公司联合开发的冷却技术,通过沉没辊的上下移动,使一次冷却的终点温度控制十分简单,并在热水淬系统后设有水雾冷却 (一步冷却 )用于生产高强度板或镀锡原板,采用 HOWAC 需要后续表面处理。 各种一次冷却技术特点比较见表 : 表 一次冷却技术特性比较 ( 2) 过时效及回火技术 带钢经一次冷却后要经过时效处理,过时效温度控制有 3种,多数炉子为 400℃等温时效;也有斜坡时效, 即逐步降温时效,以加快固溶碳的析出;还有一种为先等温再斜坡过时效。 过时效的时间与一次冷却速度有关,一次冷却速度愈快, 过时效时间愈短。 根据一次冷却速度不同,过时效时间约需 1. 5~ 5min。 当生产高强度钢板时,一次快冷后,则采用 300℃ 回火 l~ 2. 5min。 ( 3)张力及板温控制技术 80年代中期以来,新建连续退火机组趋向高速高产,开发出一系列张力及板温控制技术,也称高速通板技术。 新日铁开发采用的技术有:炉子段高精度张力控制器, 炉后设分段张紧辊装置,设中心位置控制器,一次冷却段 横向冷却模型控制系统,炉子段张力监测控制系统,炉辊自动速度调节系统,低惯性高响应张力调节系统, 以及在过时效段后设置张力辊等等 [14]。 日本钢管采用如下技术:交流矢量控制晶体管变换器,多重反射式温度计和动态板温控制模型; 川崎制铁开发的技术如下:高功能矢量变换器和低惯性高响应装置,可使张力精度达 177。 98N,利用有限元瓢曲模拟模型设计辊子形状以防止宽带钢瓢曲。 全氢罩式退火炉和连续退火炉的比较 1) 生产工艺 全氢罩式退火炉是冷轧钢卷以带有少量残余乳化液的状态,未作脱脂便送入罩式退火 炉进行退火处理,在氢气气氛中冷却,然后通过平整机中间库直接送往平整机,再检查等,设备布置空间大,生产周期长,但产品规格和产量变化灵活性强。 连续退火线上冷轧带卷在进口段进行脱脂,在连续退火的第一段进行退火, 随后采用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