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摘要:

仍未根本改变, 农业产 业化、信息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谈判地位仍然较低,农业龙头企业 连村带户的能力不强、利益关系松散,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纲要》精神,围绕实现 “民富市强,幸福 XX”的战略目标,坚持 “三着力一推进 ”的工作方针,坚持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园区化发展农业,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 居民生活质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和外汇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生态和生活服务功能,推动统筹城乡向纵深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四化融合、智慧发展。 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信息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融合,提升 “三农 ”信息化水平,建设 “智慧三农 ”。 —— 城乡统筹、协调兼顾。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利用开发农业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三大产业、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 —— 以人为本、授惠于民。 坚持把让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增进农民福祉。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 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汇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土地产出率处于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较高比重,农业的生产 12 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局和谐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有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农业总产值达 XXX 亿元,年均递增 %(按现行价计算,与 2020 年比,下同);力争 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 88%以上; 农村劳动生产率达 X万元以上,年均递增 %; 农地产出率达 X 万元 /亩以上(不计林地),年均递增 %。 —— 农业产业稳定发展。 蔬菜 总产量 达 XXX 万吨,年均递增 2% ; 肉类总产量达 XX 万吨; 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 80%以上, 鱼 塘面积基本稳定在 XX 万亩左右 , 水产品总产量 XX 万吨 左右; 林地面积稳定在 XXX万亩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 XX万亩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以上。 ——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 力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XXXXX 元以上,年均递增 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2:1以内。 ——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协调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率达到 80%以上。 13 —— 农村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 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2020年,宅基地换房试点扩大到 50 个,试点村居小区式农民公寓建设基本完成,宅基地换房农村居民 100%参加养老保障体系。 ——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革命老区“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欠发达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 5 万元以下的贫困村 100%实现脱贫目标。 ——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险种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能繁母猪保险、水稻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 100%;生猪保险在全市推开,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表 2 XX 市“ 十三五 ”期间“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 项 目 2020年 2020 年 (预测) 比 2020年增加( %) 年均 递增( %) 农业总产值(亿元) 238 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 %) 84 88 农用地产出率(不计林地)(元 /亩) 16200 20200以上 劳动生产率(万元 /人)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 12202 20200以上 9 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比 :1 2:1 以内 14 粮食总产量(万吨) 肉产品总产量(万吨) 27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60 蔬菜总产量(万吨) 144 162 第二篇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四章 统筹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坚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 总体上建设成 为“一核辐射、四带驱动、五区差异互动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一核辐射 结合 XX省 XXXX 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以 XX 区为核心区,借助 XX水产、 XX 花卉的品牌和成熟的市场、对 X 农业合作基础和 XX 同城化的地缘优势,以花卉苗木、水产良种及技术引进、研发为重点,着力做大做强种子种苗科技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品种展示中心和种苗中心,将核心区建设成为 XX农业硅谷。 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作用,带动 XXXXXX 生态园、XXXXXXXX 园艺新天地, XXXXXX 园艺和 XXXX 创意农业园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搭建物流平台,发展 总部经济,辐射带动 15 全省乃至“ 9+2”区域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四带驱动 —— 水产养殖带。 以 XX 的 XX、甲鱼、 XX, XXXX、 XX 区的XX 鱼,以及 XXXX、 XX 和 XXXX、 XX、 XX 一带的 XX 鱼( XX 鱼)等优质鱼为重点,大力引进推 XXXX( XX 鱼)、 XX 鱼( XX 鱼)、XX 鲈、 XX 鳖、观赏鱼类等优质品种,改善 XX 市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优质鱼养殖比例;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场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做好优良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水产品加工发展,形成区域发展优势;建立工厂化养殖 示范点,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培育一批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 种植产业带。 按照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等指标任务组织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XXXX、 XX、 XX, XXXX、 XX、 XXXX, XXXX、 XX, XX、 XX 为重点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花卉苗木产业带;引进、示范和推广高值花卉品种,提高花卉种植效益;加快建设 XXXX产业园,配套完善 XX花卉世界市场、 XX 花卉博览园等花卉交易市场,扩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出口规模。 推进农业园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 设,引进、示范和推广蔬菜名优新品种,加快大田喷灌、大棚种植等设施蔬菜发展,推行蔬菜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 畜牧养殖带。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引导畜禽养 16 殖区域由城郊、围田区向山区、丘陵地区转移;大力推行养殖小区建设, 加快农村沼气发展, 推行养殖新技术和生态模式,提高生产效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牧业可持续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肉品卫生质量安全。 加强种畜禽生产基地的建设。 稳定和充实现有的种猪生产基地,逐步提高猪苗自给率,提高商品肉猪整体品 质水平;稳定种禽生产,逐步扩大地方原种繁育场生产规模,提高种苗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 推动牧业支撑体系发展。 引导饲料、兽药企业研究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量及质量档次,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 城乡生态林带。 结合“绿道”建设,大力 实施林业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三大重点工程,建设生态基地、林产加工、森林生态游三大特色林业产业体系,形成“山、城、乡、田、路”的生态网络构架,构建“一城(以主城区和中心镇区绿化为主的城市绿色生态圈)、两江( XX 江 、 XX 江 及其支流的水 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所构成的森林生态景观廊道)、三区(西、北两翼山地的城市生态森林屏障保护区,中部丘岗台地的城市生态森林防护控制区,东南部平原地的城市生态森林缓冲协调区等三大林业生态功能区)”的林业生态格局,实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计划,努力创建宜居城乡。 17 第三节 五区差异互动发展 推进 XX市五区农业布局与五种农业、五大农业园区的互动互补。 依托五区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比较优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为方向,统筹考虑一市 5 个区产业布局,推进 5 个市级农业园区的互动互补,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增强各区优势农业辐射带动作用,构筑有区域特色、五区互动、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 鼓励和支持 XX 区发展观光型农业。 利用 XX 水乡天然资源, 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为中心, 以 XX 生态园项目、 XXXX生态观光农业园区、 XX生态宜居水乡新村园区和 XX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为载体,推进该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着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业、休闲度假业等,全力打造农业旅游品牌,使之建设成为独具 XX 水乡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胜地。 —— 鼓励和支持 XX 区发展都市型农业。 按照“一园多区”的思路,把农业发展规划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