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摘要:

、确保 20XX 年省运会奖牌数和总分保持在全省第二集团前列,参加 20XX 全运会、 20XX 亚运会人数和成绩有新的提高。 —— 体育设施。 全市新(改 )建一批大型体育竞赛、训练、健身场馆,增强承办综合性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 市、县(市、区)全部建有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 加大城市社区、行政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 100%,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平方米以上。 —— 体育产业。 全市基本形成包括健身服务、运动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体育彩票销售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 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 培育若干个富有特色的先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和运动休闲示范区,大力引进、举办高水准的国际、国内商业性体育比赛。 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吸纳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以上。 确保我市体育彩票发行额年均增长 10%,在全省排名保持前 6 位。 XX 市“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完成 2020 年 目标 群众 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5 > 40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人 5793 > 8000 国民体 质合格率 % 85 > 90 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 所 1 ≥ 3 省级体育强镇、体育先进街道比例 % 89 100 省级体育强县(市、区) 个 3 7 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个 25 > 50 市、县两级体育社团 个 126 > 150 竞技 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个 3 ≥ 3 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完成 2020 年 目标 体育 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个 3 ≥ 4 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个 6 ≥ 8 五年向上级训练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名 120 > 150 国家级裁判员 名 18 ≥ 23 高级教练员 名 18 > 23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 ≥ 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例 % — > 五年体育彩票销售额 亿元 > 20 体育 设施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 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 % — 100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 % 70 8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体育服务民生水平 努力保障广大市民健身权利。 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 20202020 年)》 ,制定并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0— 2020 年)》,依法保障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 加快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条件和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范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更为丰富的体育服务和产品。 大力推进健身活动生活化。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假日休闲和广场体育等活动。 稳步推进职工体育、农村体育和老年体育的发展。 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新居民等人群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根据各种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结合 XX 市区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倡导低碳体育健身休闲运动,开展健步走、自行车骑游等活动。 依托和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实施人人健身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时时有活动、处处有运动、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围。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认真挖掘和整理富有乡土气息 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建立 XX 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目录,研究整理并修订完善各项目的竞赛规程,建立和形成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操作并踊跃参与的,既有 XX 特色又有现代体育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精品项目。 以端午龙舟赛、 XX 表演赛、农民篮球赛等传统赛事活动为重点,积极打造 XX 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进一步促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特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同时也鼓励新兴的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体育活动,重点推进双休 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学生体育锻炼活动。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加快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和利用。 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加大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积极参与“两新”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小康体 育村建设,不断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通过建立完善管理激励机制,不断推动机关、学校等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