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指导书内容摘要:

以 (2400177。 200)N/ 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试体破坏并记录破坏荷载 Fc。 ⑩按下式计算水泥抗压强度: Rc=Fc/A( Rc=1/1600F) 式中 Rc— 抗压强度, MPa(精确至 O. 1 MPa); Fc— 破坏荷载, N; A— 受压面积, mm(40mm 40 mm=1600 mm) 以一组三个试件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抗压强度的实验结果。 当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177。 10%时,应剔除这个结果, 16 以剩下五个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如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出它们平均值177。 10%时,则此组结果作废。 当强度值低于标准要求的最低强度值时,应视为不合格或降低等级。 (4)试验相关国家标准 截录 《 GB17671— 1999》 —— 《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 ISO[1]法 ) 》(《 Method of testing cements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基准方法的仪器、材料、胶砂组成、试验条件、操作步骤和计算结果等。 其抗压强度测 定结果与 ISO679 结果等同。 同时也列入可代用的标准砂和振实台,当代用后结果有异议时以基准方法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 硅酸盐 水泥、矿渣 硅酸盐 水泥、粉煤灰 硅酸盐 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验。 其他水泥采用本标准时必须研究本标准规定的适用性。 3 方法 概要 本方法为 40mm*40mm*160mm 棱拄试体的水泥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测定。 试体是由按质量计的一份水泥、三份中国 ISO 标准砂。 用 的水灰比拌制的一组塑性胶砂制成,中国 ISO 标准砂的水泥抗压强度结果必须 与 ISO 基准砂的相一致。 胶砂用行星搅拌机搅拌,在振实台上成型。 也可使用频率 2800— 3000 次/min,振幅 振动台成型。 试体连模一起在湿气中养护 24h,然后脱模在水中养护至强度试验。 到试验龄期时将试体从水中取出,先进行抗折强度试验,折断后每截再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结果的确定 抗折强度 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强度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77。 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抗压强度 以一 组六个梭柱体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的技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当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77。 10%时,应剔除这个结果,以剩下的五个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为结果,若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出平均数177。 10%时,则此组结果作废。 实验 2 集料实验 2. 1 细集料的筛分析实验 (1) 目的与要求 测定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作为混凝土用砂的技术依据。 17 (2)主要仪器设备 ①实验筛 细集料试验套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②天平 天平称量 1 kg,感量 1 g。 ③摇筛机 ④烘箱 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⑤浅盘、硬(软 )毛刷、容器、小勺等。 (3)试样制备 样品经缩分后,先将试样筛除大于 10 mm 的颗粒,并算出筛余百分率。 若试样中的含泥量超过 5%,应先用水洗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 取每份不少于 550 g的试样两份,分别倒入两个浅盘中,置于烘箱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4)实验步骤 ①将实验筛由上至下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加底盘。 ②称取烘干试样 500 g,倒入最上层筛内,加盖后,置于摇筛机上摇筛约 10 min。 ③将整套筛从摇筛机上取下,按孔径大小顺序在洁净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至每分钟的筛余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 0. 1%。 通过的颗粒并入下号筛中,并与下号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每个筛依次全部筛完为止。 如无摇筛机,也可用手筛。 ④称量各号筛上的筛余量(精确至 1g)。 所有各筛上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试样总量的 1%,否则须重做。 ⑤计算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a(精确至 %) ⑥计算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精确至 %) ⑦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⑧按下式计算砂的细度模数 Mx(精确至 ) Mx=〔 A2+A3+A4+A5+A65A1〕 /(100A1) 式中 : Mxχ —— 细度模数 A A A A A A6—— 分别是孔径为 、 、 、600um、 300um、 150um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据计算得到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按标准要求的级配区判定级配是否符合标准, 18 若不符合标准要求,应双倍取样复检,复验符合标准要求,判定该类砂 合格,若复验的不符合标准要求,则判定该类砂为不合格,据细度模数 MΧ 的大小,按标准确定砂的规格。 筛分析实验采用两份试样平行实验 ,以其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若两次实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 ,应重新取样实验。 ( 4)试验相关国家标准截录 《 GB/T146842020》建筑用砂标准规定:砂的级配应符合 3 个级配区的要求(粗砂区、中砂区、细砂区),并据细度模数规定了三种规格砂的范围, 粗: ~;中砂: ~;细砂 ~。 2. 2 细集料的视密度实验 (标准法 ) 真密度 :材 料在规定条件 (105 度加减 5 度烘干至恒重 ,温度 20 度加减 2 度 )下 ,单位真实体积 (不含孔隙的矿质实体的体积 )的质量。 视密度 :规定条件下 ,烘干物 质单位表观体积 (包括材料实体 ,闭口孔隙 ,但不包括开口孔隙 )的质量。 (1)目的与要求 测定砂的视密度,作为评定砂的质量和混凝土用砂的技术依据。 实验应在15~ 25℃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过程温度相差应不超过 2℃。 (2)主要仪器设备 ①天平称量 l kg,感量 0. 2 g。 ②容量瓶 500 ml。 ③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④烧杯 500 ml。 ⑤干燥器、浅盘、温度计、料勺等。 (3)试样制备 将缩分至约 650g 的试样,置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并在干 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 (4)实验步骤 ①称取烘干试样 m。 为 300 g,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摇动容量瓶,使试样充分搅动,排出气泡。 ②塞紧瓶塞静置约 24 h,再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并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 m1③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内外清洗 19 干净,再注入与上项水温相差不超过 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并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 m2 ④按下式计算砂的视密度 (精确至 0. 0l g/cm): ρ a,s=m0/(m0+m2m1) 式中 : ρ a,s— 砂的视密度, g/cm; m0— 试样烘干质量, g; m1— 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 g; m2— 水及容量瓶总质量, g。 视密度实验以两次实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g/cm,若两次实验所得结果之差大于 g/cm,应重新取样实验。 2. 3 细集料的堆积密度实验 ( 1)目的与要求 测定砂的堆积密度,作为混凝土用砂的技术依据。 (2)主要仪器设备 ①案秤 称量 5 kg,感量 5 g。 ②容量筒 容量筒为金属制圆柱形筒,容积为 1 L,筒底厚 5 mm,内径 108 mm,净高 109 mm,壁厚 2mmo , ③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④料勺和标准漏斗、直尺、浅盘等。 (3)试样制备 用浅盘装样品约 3L,置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再用 5mm 筛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试样备用 (若出现结块,实验前先捏碎 )。 (4)实验步骤 ①称容量筒质量 m1,将筒置于不受振动的桌上浅盘中,用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料勺口距容量筒口不超过 50 mm,装至筒口上面成锥形为止;或通过标准漏斗,按上述步骤进行。 ②用直尺将筒口 上部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 m2。 20 ③按下式计算砂的堆积密度 (精确至 10 kg/ m); 积密度: ρ 0′ =( m1- m2) /V0′ 式中 ρ 0′ ′ —— 堆积密度( kg/m3)(精确至 10kg/ m3) m1— 容量筒的质量, kg; m2— 容量筒和试样的总质量, kg; Vo′ — 容量筒的容积, m。 砂的堆积密度实验以两次实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10 kg/ m. ( 4)试验相关国家标准截录 《 GB/T14684- 2020》规定:堆积 密度大于 1350kg/m3,空隙率小于 47%。 2. 4 粗集料的筛分析实验 (1)目的与要求 测定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粒级规格,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一般使用的依据。 (2)主要仪器设备 ’ ①实验筛 粗集料试验套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②天平或案称 称量随试样质量而定,精确至试样用量的 O. 1%左右。 ③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④浅盘。 (3)试样制备 从取回试样中用四分法缩分至规定的需用量,经风干或烘干后备用。 (4)测定步骤 ①称量并记录烘干 或风干质量 (kg)。 ②按试样粒径选取所需的一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由上至下叠置于平整、干净的地面或铁盘上。 将称量完毕的试样倒入最上层筛中,摇动过筛。 当筛号上的筛余量层厚大于试样最大粒径时,应将该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后再进行筛分,直至各号筛上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 0. 1%。 并以两份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 20mm 时,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 ③称量各号筛上的筛余试样,精确至试样总量的 0. 1%。 各号筛的 21 所有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其差值不得 超过 1%。 ④计算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口:即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 (精确至 0. 1% )。 ⑤计算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 即各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的总和 (精确至 1. 0% )。 ⑥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2. 5 粗集料的视密度实验 (简易方法 ) 本方法不宜用于最大粒径大于 40 mm 的粗集料。 (1)目的与要求 测定石子的视密度,作为评定石子的质量和混凝土用石的技术依据。 实验时各项称量可在 15— 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 样加水静置的最后 2 h 起,直至实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 2℃。 (2)主要仪器设备 ①天平 称量 5 kg,感量 5 g。 ②广口瓶 1000 ml,磨口并带玻璃片。 ③实验筛 孔径 5 mm 圆孔筛一只。 ④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⑤毛巾、刷子、浅盘等。 (3)试样制备 将试样筛去 5 mm 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少于 2Kg,洗刷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4)测定步骤 ①称量并记录试样质量 (kg)。 ②将试样浸水泡和后装入广口瓶中。 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然后注入饮 用水,上下左右摇晃以排除气泡。 ③待气泡排尽,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 擦干瓶外水分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质量m1。 22 ④将瓶中试样倒人浅盘中,置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后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其质量 m。 ⑤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其质量 m2 ⑥按下式计算石子的视密度 (精确至 0. 01 g/ cm): ρ O= m0/(m0+m2m1) 式中 m0 烘干后试样的质量, g; m1— 试样、 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 g; m2— 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 g。 石子的视密度实验以两份实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精确至 g/ cm),两次实验结果之差值应小于 ,否则,应重新取样实验。 2. 6 粗集料的堆积密度实验 (1)目的与要求 测定石子的堆积密度,作为混凝土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