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内容摘要:

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 (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 ( 2)学会概括 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 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 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记叙文的人称 : ( 1)第一人称:以 “ 我 ” 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 “ 我 ” 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 “ 我 ”。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 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 1)肖像描写 ( 2)外貌描写 ( 3)神态描写 ( 4)动作描写 ( 5)语言(对话)描写 (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 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 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 ?? ,描写了 ?? ,介绍了 ?? ,通过 ??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 ?? 、抒发 ?? 、赞美 ?? 、歌颂 ?? 、揭露 ?? 、鞭挞 ?? 、讽刺 ?? 、说明 ?? 、揭示 ?? 、反映 ??等。 3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 叙 ” 主体, “ 议 ” 是附 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 “ 议 ” 是 “ 叙 ” 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 议 ” 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 “ 议 ” 代 “ 叙 ”。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 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 、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