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内容摘要:

挂车产业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明年产销量超过 5 万辆之后其 规模效应将大大提升。 徐运凯指出,在这两个产业中,中集的上下游供应链极其相似,其客户结构几乎重叠,其在集装箱领域数十年积累商誉,都可以嫁接于半挂车产业,故营运风险较其他企业要小得多。 另外一些分析师也提出:“公司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境外公司的并购和整合风险”;此外,“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法规及运输公司的习惯行为阻碍了半挂车的推广。 ”但不可否认,中集在集装箱之外的第二主业,也就是它的“另一只脚”,已落地了。 三、洞察先机取得行业优势 中集集团能够时刻关注和洞察行业发展先机,与领导层的决策是分不开的,而作为集团总 裁的麦伯良本人,确实具备某种走在周期之前、洞察先机的能力。 1982 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麦伯良,偶然去中集“帮忙”画图,一个星期后,意外受邀担任中集技术员,对于这一段历史,麦称之为“因缘际会”。 10 年后麦受董事会之邀担任中集总裁,其间历任中集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之职。 与很多 CEO 不同的是,在进入中集包括后来担任总裁的 13 年里,麦伯良始终活跃在业务第一线。 他自称,在他每年的商务旅行中,三分之二是飞往全球各地,去和一些全球著名企业的老板见面、沟通、谈判。 麦甚至感慨,除了职业外交 官外,恐怕国内没有人会比他到过的国家更多。 这些机会使麦伯良不但积累了丰厚的国际业务经验,而且拓展了他看待产业的视野,麦坦言,“这使我会比其他 CEO 站得更高。 ”一直浸淫于集装箱市场、从下游那些顶级海运客户那里率先得到的信息,使麦伯良能够及早把握中集在产业周期波动的背后崛起和增长的机会。 麦伯良坦言,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他开始研究集装箱产业转移的趋势, 1996 年他深入研究整个产业格局,“我研究得很细,做企业来不得一点随意的决策。 ”这两次关键研究,促使麦在竞争对手尚看不清行业前景之时,果断出手 —— 90年初期大 笔收购集装箱企业,在沿海十几个城市建立生产基地; 1996 年产业低潮时大规模提高产能。 很快在随后旺季来临时,抓准时机的中集获得了高速增长。 前后 10 年,几个回合而已,中集后来者居上,现在占据了全球 60%的产能。 对于现在很多想新进入集装箱产业的财团来说,中集业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对手,对于他们来说,一个相同的疑问是:“能打败中集吗。 ”对此,麦伯良说得很直接:“很多投资者的机会已失去了,如果五六年前有人有眼光进来的话,也许形势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 2020 年后中集进入第二条增长通道,全球半挂车产业将迅速大规模转移至中国。 按照麦伯良认为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生产方面的快速发展“没什么秘密,只是因为做得早,又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 2020 年上半年的业绩几乎可以完全佐证这个判断。 上半年国内出口退税下调 4 个百分点、钢材均价上涨 40%,产业形势非常不利,但中集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 178%。 和大多数业内外人士一样,麦伯良认为整个集装箱产业确实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但是他认为“不能将宏观上的判断,套在企业的营运上,否则就大错特错了。 ‘供过于求’的说 法一直都有,但用它来指导企业经营实际是不灵的。 ” 四、今后的路应该如何“走”。 半挂车将是中集的第二个“集装箱”业务吗。 据分析师预计,中集车辆业务2020 年当年即可实现赢利,预计净利润额在 2020 年可达 亿元 3 亿元, 2020年就可以高达 7 亿元 8 亿元。 中集 (半挂车产业 )产销量今年已经稳居国内第一,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后年将成为世界第一,但半挂车业务仍只是未来两三年内中集的发展目标,中集集团的领导层已经为发展的第三个十年而思考。 在中集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中,许多难题依然困扰着中集:出口退税额度 逐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加大,内地劳动力升值呼声渐高„„这些因素都正在蚕食着中集既有的相对竞争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