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专题一学生版内容摘要:

迥异要求却都很高:要呈现依法治国、一带一路、核心价值观、创新成才等宏大的时代主题,还要细致入微触动心弦有真情实感。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从容驾驭、拿捏得当。 本版编辑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中国青年报几位优秀的记者编辑,挑选了全国卷Ⅰ中的大作文,请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内成稿交稿(为不影响考生情绪,将刊出日期推后一天)。 我们可以看看面对这个作文题,有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人,如何抓住主干,又能拓展开来,用故事和细节打动人继而影响人,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 曹林 小陈: 你好,我叫明华,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 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会改掉。 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 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 —— 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 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 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 —— 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 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 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 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 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 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 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老陈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 —— 父亲 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 —— 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 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 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6 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 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 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 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 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 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 ,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祝好。 你的支持者:明华 对你,我只有同情 张国 ( 著名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亲爱的老陈: 我们素不相识,听说了你的故事,我决定给你写这封信。 跟你一样,我对你的女儿怀有复杂的心情。 她都读到大学了,还没有学会“亲亲相隐”的道理,反而去揭发自己的父亲,令人痛心,更令人担心 —— 如果这傻孩子走入社会后仍是这个样子,人情世故半点不通,动辄批评这个、举报那个,怎么在这复杂的世界立足。 对你的遭遇,我非常同情。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弄得沸沸扬扬举国皆知。 不就是开车时接个电话吗。 谁敢赌咒发誓自己开车时没接打过电话。 电话响了,领导找你、同事问你、朋友约你,接慢了都不合适。 跟乱闯红灯的行人、野蛮变道的汽车、防不胜防的车窗垃圾还有半夜里轰隆隆飞驰的“二环十三郎” 飙车党们相比,我们只不过是接个电话,简直应该算是模范守法公民好吗。 影视剧里天天出现开车接打电话的场景,可也没见编剧们立马派个警察去制止啊。 老陈,我知道你最近一定听了不少大道理。 交通事故已经跻身当今人类几大“杀手”之列、伤亡率逐年上升„„拿那些遥远的数字吓唬谁呢。 癌症倒是头号杀手,不也得听概率论的吗。 我相信,一定也有人跟你唠叨过“规则”意识。 什么是规则。 过去,“圣旨”是我们中国人奉行的圭臬。 后来没了皇帝,有了宪法,法定的“规则”逐渐成了体系,国家已经宣示,“人治”要变“法治”。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也都 清楚,“潜规则”的根须在这片土地扎得更早、太深。 你只不过开车接个电话就要挨罚,“特权车”什么时候能够依法上路。 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参加高考,别人给孩子明目张胆找人替考;我们的孩子千辛万苦考入大学,别人神不知鬼不觉把孩子从差校转入名校。 前路漫漫,总有一些“别人”待在我们身边,你说,我们手里的方向盘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转。 老陈,不管怎么说,不希望你过多责备女儿。 她还只是个孩子。 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像她这样尊重公共秩序,尊重其他个体,也许压根儿就不会有今天的这场风波,而中国人呈现给世人的面目,也不会总与“插队”、 “随地吐痰”、“全球扫货的土豪”和刻在名胜古迹上“到此一游”的题名联系在一起。 我想,女儿对你的举报,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质问和挑战 —— 问题在于,这个国家今天的国民,愿意选择谁的一边。 7 亲爱的老陈,听了你的故事,我的感受一言难尽,期待与你进一步交流。 我的地址是本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