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梁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内容摘要:

( 2)世界上首次采用混合式桥,其中钢梁 103m,重 1400t。 两侧各有过度段 ,构造 、 受力及施工均较复杂。 ( 3) 成桥过程结构体系转换次数多,而且 桥处于平坡,桥面无调平层,受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线形控制难度大。 本桥将于 2020 年年 中 建成。 (三) 连续刚构桥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 边、主跨跨径比 从表 表 4 可见,边、主跨跨径比值在 ~ 之间,但 及以下者,边跨都加压重,属于特殊处理; 仅在下部为刚性墩的美国 Houston 桥上应用,超过 的也仅是少数几座桥,大部分在 ~ 之间。 经研究分析表明,边、主跨跨径比在 ~ ,或再稍大一些时,有可能在边跨悬臂端以导梁支承于边墩上,合拢边跨,而取消落地支架。 既不过多地增加预应力束,又不出现拔力。 但 两 墩壁轴力差会变得较大。 今后连续刚构边、主跨跨径比,更可能趋向于这个范围。 2 梁的截面 形式 从表 表 4 可见,在箱顶宽在 (门道桥)以下时,基本都采用单室箱。 如果顶宽更大,则往往分 上 、下行,修成双幅桥,截面为两个分离单室箱,如虎门大桥辅航道桥。 3 梁高 从表 表 4 可见,连续刚构桥箱梁根部的高跨比为 1/~ 1/,其中大部分为 1/18 左右,近年来已有一些桥达到甚至低于 1/20。 主跨中部箱梁的高跨比为 1/~ 1/86,其中大部分为 1/54~ 1/60,并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最小为南澳跨海大桥的 1/。 梁高跨比的下降,是上部构造趋于轻型化的表现。 建成 不久 的挪威 Stolma 桥和 Raftsundet 桥,由于跨中采用了轻质混凝土,减轻了自重,并选用了较小的跨中高度,使这两座桥无论是跨中或根部的高跨比都达到了最低值,跨中分别为 1/86和 1/,根部分别为 1/ 和 1/,值得我们 重视。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体会到梁底按一般常用的 2 次抛物线时,往往在 L/4~ L/8截面底板混凝土应力紧张,因此在华南大桥的设计中采用 次抛物线,从而缓和了这个区域底板应力紧张情况,根部高跨比也已达到 1/20。 珠海大桥的梁底也已用 次方的抛物线。 采用幂次为 ~ 的抛物 线,已开始推广采用。 4 板厚 1)顶板 由表 表 4 可见,公路桥顶板的 最小 厚度,已由 28cm 减小为 25cm。 但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已不大。 2)底板 由表 表 4 可见,底板的最小厚度多数为 32cm,少数桥用得更薄,为 225cm。 底板的最大厚度,随着设计经验的丰富,以及采用高强混凝土,有减薄的趋势。 已有几座桥,根部最大底板厚跨比达到或小于 1/200,其中以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为我国最小,为 1/。 我国的连续刚构桥根部最大底板厚跨比,与跨径相似的澳大利亚两座桥相比较,都有相当的减小。 值得强调的是挪威的 Stolma 桥和 Raftsundet 桥,由于自重轻及采用高强混凝土,其最大底板厚仅分别为 105cm 和 120cm,为跨径的 1/ 和 1/,远远小于我国,足以说明采用轻质混凝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腹板 由表 表 4 可见,腹板的最小厚度一般为 40cm,个别的更小为 35cm,有的采用 50cm 或更大些。 最大厚度为 55~ 80cm,其中虎门大桥辅航道桥采用 40~60cm,比门道大桥 65~ 75cm要减小不少。 挪威的 Stolma 桥和 Raftsundet 桥,其腹板厚度仅分别为 25~ 45cm 和 30~40cm,比我国的桥都小,值得我们 注意。 箱梁板件尺寸的减小,意味着上部构造的轻型化,这是连续刚构桥发展中的又一趋势。 但 因为腹板较薄,其主拉应力的控制应特别 注意。 5 经济指标 随着上部构造的不断轻型化,经济指标不断降低,现将我们不同年代设计的几座桥的经济指标列于表 6。 几座连续刚构桥的经济指标 表 6 序号 名称 建成年 跨径(m) 钢筋(kg/m2) 钢绞线(kg/m2) 混凝土(m3/m2) 1 洛溪大桥 1988 180 129 2 华南大桥 1998 190 3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 1997 270 177 107 由表可见: ( 1)华南大桥跨径比洛溪大桥大 10m,其梁高、底腹板厚均比洛溪大桥小,混凝土指标减少 21%,钢筋指标减少 29%,钢绞线指标减少 8%。 必须强调的是,洛溪大桥的设计采用大吨位束,当时在设计上是先进的,指标是优越的。 能在此基础上把混凝土指标进一步减小 20%以上,是非常不易的,充分说明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轻型化的经济效益。 ( 2)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跨径比洛溪大桥增大 50%,而混凝土指标仅增大 %,说明该桥设计是先进的。 6 边跨的合拢方式 连续刚构桥的上部构造,极大多数采用挂篮悬浇。 合拢的顺序基本都是先边 跨,后中跨,仅南昆铁路清水河桥,采用先中跨、后边跨的合拢顺序。 边跨的合拢方式有以下几种: 1)落地支架方式 在落地支架上浇筑合拢段,合拢边跨。 这是大多数连续刚构桥采用的方法。 在高墩的情况下,落地支架 费时 费材费力,如果支架搭在水中,难度更大,需探索不用落地支架的途径,这是连续刚构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导梁方式 在边跨悬臂端架设导梁,支承在边墩上,在导梁上挂模板浇筑合 拢段。 a)主跨小于 120m 时,挂篮前推,浇筑合拢 b)主跨大于 120m 时,用导梁浇筑合拢 图 8 导梁上合拢边跨 为取消落地支架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当边、主跨跨径比在 ~ 时,边跨支点在任何荷载工况下,总保留有足够的压力,而不出现拉力,因此有可能利用导梁,合拢边跨,而又不过多增加预应力束。 这个设想,已经在跨径 106m 的太平大桥(边跨 59m)以及跨径 120m(边跨 66m)的金沙大桥中实现,合拢情况良好,取消了落地支架,深受施工部门欢迎。 3)与引桥的悬臂连接合拢 这是取消落地支架的又一 种方式。 我国的沅陵沅水大桥,主跨 140m,边跨 85m。 其引桥为跨径 42m 的顶推连续梁桥,按( 9 42m) +( 42+)设两联,其间设有伸缩缝,由预应力束临时连接,顶推就位后解体,悬臂的 与连续刚构悬臂空中固结,形成85+140+85+42m的连续刚构,缩短了工期,节省了投资。 澳大利亚的门道桥,边跨的刚构悬臂与引桥的悬臂在距边墩 16m处连接。 该连接装置为内设钢箱,有盆式滑动支座与刚构与引桥相连,可以传递剪力及一定的弯矩,但不能传递轴向力和不能约束轴向变位(见图 1)。 ( 四 ) 连续刚构的发展趋 势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几个发展趋势: 1 上部构造 的 轻型化 结构的轻型化,可以减少上下部构造的自重和材料用量,可以减轻对挂篮的要求,可以经济造价。 由于采用大吨位锚具、高强混凝土,上部构造轻型化,这也是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方向。 减轻跨中区段的自重,对于特大跨径梁桥,尤其有重要的意义,挪威 Stolma 桥和 Raftsundet 桥跨中主梁采用轻质混凝土,我国石板 坡 长江大 桥跨中区段采用较轻的钢梁,都是值得借鉴的措施。 2 预应力束的布置 采用大吨位束,平弯锚固在肋腋部位,可减小顶板厚度,由受力而不是布束控制设计。 平弯与 竖弯相结合,即在平弯的同时竖弯,可以减小摩阻损失。 3 取消边跨合拢的落地支架 采用合适的边、主跨比,在导梁上合拢边跨,或与引桥的悬臂相连接来实现合拢。 在高墩的场合下,取消落地支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缩短了工期。 4 连续刚构的合理跨径 鉴于不少特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中存在跨中下挠 及梁开裂的病害,以及部分(矮塔)斜拉桥的兴起,因此连续刚构的跨径一般不宜超过 200m。 即使在跨径 150m 左右时,也宜作方案比 较,确定桥型。 有关大跨径梁桥病害及防止措施,请见 参考文献 [8]。 五 、 桁架梁 最著名的是跨 径 183m的澳大利亚 Rip 桥,为带挂梁的桁架 T 构,外形像拱,节间长度 ,悬拼施工,然后安装挂梁。 另一座著名的桁架连续梁,是前苏联的伏尔加河桥,跨径 106+3 166+106m,桥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