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牛人的考研经验(金融专业内容摘要:

是合上书,自己思索一下书中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 系,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学懂。 当然非常遗憾的是,期末考试以后我就没有再看 公司财务,而且直道考研前几天,一直没怎么看过,只是偶尔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翻翻看看。 其他的情况下,这几本书都被我放到了书架上。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专业课有两道公司财务原理的题目,我已经 ? 糠浅5募虻ィ 械氖焙颍 笔闭媸怯纸粽庞趾蠡凇 ? Brealey, Myers 的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涉及投资学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一本书看下来,相当于是两门课 —— 投资加上公司财务。 经管的这门课程开了两个学期,都没有把这本书完全讲完,可想而知其内容有多丰富了。 能够有机会看这本书,我感到很幸运。 能够选修这门课,我的考研之路也算是有了一个驿站,能够在课上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休息一下紧张的神经。 我觉得神经就像弹簧一样,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弹性形变的范围。 在考研这 种大强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长期绷着这根神经,即便神经是钢筋作的,不岽锏狡@ ?极限,出现劳损、裂痕 ,最后即时修补过来,也会有创伤;所以不如把这根弹簧撤下来,歇息一下。 就像座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停下来 ?条,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 不懂得休息,那么慢慢考研之旅将变得无比枯燥、苦闷,就像 梵高,虽然伟大,但生前却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节约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火枪瞄准自己的翩翩大腹。 货币银行学 看公司财务的同时我也在看 Frederic Mishkin 的货币银行学。 不过坦率地说,这门课没有很认真地学,书也没有认真地看,看得非常仓促,基本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我买了一本中文的和一本英文的,对照着看,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 而且 Frederic Mishkin 的书比较厚,不是非常系统,前后的章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太过宏观,理论推导之类非常少,要理解记忆的概念非常多,所以学起来当吃力,看了一遍以后,没过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货币银行学我只是零零散散地看的,每个星期看两次左右,每次 4 个小时左右,加在一起看了 2 个月,到 11 月底。 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 后我拼着命地看了几天货币银行学,然后就进入了 12 月份。 我不知道货币银行学哪部分比较重要 ,也不知道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心里面像是无底洞,一片深渊般令人毛骨悚然。 我只好漫无目的地看那本厚厚的货币金融学教材。 按照内容来说,无外乎金融体系,货币概念,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利率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汇率决定,金融市场等内容,但是要想学得扎实,可不是“吃吃豆芽”的事情。 张飞吃豆芽,算是小菜一碟;我要是吃起来,可能就消化不良了。 小结 从重要性来看: 微观经济学最重要,从它占一半的分数就可以知道了。 权重是硬道理。 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并重。 (博迪和 默顿还写了一本《金融学》,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 不过如果看了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不必看这本书了。 如果说的客观一点,还是打个比方吧。 《金融学》之于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相当于《经济学原理》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处理方法因人而异吧。 ) 再有就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工程。 如果前面的都掌握了,这两部分不看都没问题。 (嘘。 注意这个结论的假设。 ) 政治和数学复习 刚进入 12 月份的时候是我最矛盾的时候。 首先,我在时间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从 8 月份到 12 月初,我的政治、英语一个字没有看过,数学只是看了陈 文登的书大概五六十页的样子,只看了极限、导数,连一元积分都没开始看。 而我的专业课也还没有看好。 一是,没有做过题目,这是不太好的。 虽然懂了道理以后,不用做题也差不多,可是毕竟有风险。 其次,我的货币银行看的效果很糟糕,可以说合上课本以后,什么都不知道。 里面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理解性的东西,而记忆的东西。 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用来记忆,只能用来理解。 再次,金融工程还没有看。 而且我买了那本书—— 约翰 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品》,曾经翻了翻,觉得公式 推导很多,而且挺复杂,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知道自己肯定没 有时间看这本书了,很是无奈。 我想,专业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拖了四个月。 这个统一战线太长了,不能再继续下去。 于是,我果断地作出了如下决定: ( 1)放弃英语,在临近考研的时候做几套模拟题,除此以外英语类的考研书一概不沾。 英语方面,我只买了一本英语单词的书,可惜没怎么看过。 所以,我有好多生词不认识。 但是我不害怕,因为英语考的不是生词,而是理解和应用。 我对英语还是很自信的, 70 分肯定是没问题的。 而这对我来说基本上够用了。 我之所以自信,有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另外,我平时看了不少英文书籍, 虽然对考研没有直接用处,但 总还是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 2)不能再看专业课了。 至于期末考试,到时候临时应付应付就算了,毕竟期末考试和考研题目不同,期末考试即使分数高,考研专业课分数也不一定高。 所以考前突击两天就算“对得起”期末考试成绩了。 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很冒险的。 因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了我足够的理由把学的专业课忘掉,当然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把它们忘掉。 假如出了一道题目,那可就惨不忍赌了。 好在最后基本上没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考研以前我一直提心吊胆,还是偷空浏览了一下这些东西,但是一 头雾水,越看心越慌,所以只好作罢,听天由命。 假如我的时间再充裕一点,我肯定不会这样鲁莽行事,铤而走险。 我在考场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近乎提笔忘字,足以说明决策上的失误。 ( 3)开始看数学和政治。 时间分配大概是这样的:上午看政治,下午看数学,晚上看政治。 没办法,只能这样大强度地轰炸了。 我放弃了所有的专业课,也放弃了英语,每天只看政治和数学这两门。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苦的,每天看完书,脑袋里面都有点疼,晕晕乎乎的。 可是,我坚持下来了。 这段时间,除了 7 个小时左右的睡觉,以及吃饭,就是看书。 直到现在我还后悔自己花在 数学、政治、英语上的时间太少,总共不到一个半月吧。 (元旦的时候我感冒发烧,折腾了一个星期。 当然这段时间也是非常难受。 一方面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自己无心看书;另一方面不5爻砸 ?39 度 6,生平第一次打点滴。 另外,为了写课程作业、准备期末考试,花掉了好几天的时间。 ) 在我发烧以前,上午晚上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 在我发烧以后, 1 月 10 号左右开始,两种方案搭配着进行:( 1)上午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晚上政治,回到宿舍每隔一天熬夜一次,熬夜做一套英语模拟题;( 2)上午看数学,下午 和晚上看政治。 总之,最后这一个多月里,我每天花在数学上 4 个小时左右,花在政治上 8 个小时左右。 前后我把任汝芬的序列 1看了三遍左右,序列 2 的选择题做了两遍,马哲的选择题做了三遍(不是看)。 大题没怎么看。 最后还剩几天的时候,在数学上做了陈文登的 8 套模拟题,经典 400 题作了 7 套题目(其中我专门破例花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做了 4 套。 当时真是怒了,怎么做都要错一大堆,基本上在 100 分上下徘徊,最低的时候 80 多分,最高的时候也只有 120 分。 尤其是中值定理,基本上做不出来,还有二重积分,每次都出错。 所以一怒之下,我拼着命地做了 4 套题,直到最高的一次得到了 130 多分。 虽然不算高,但是总算能够安慰自己的心灵了。 )另外还做了 03, 04 年的真题。 总体看来,很多题目只能得到 90 分 100 分之间,只有那么两三次表现稍微好一点,能够得到 120 分以上。 主要是自己看得太少,一个多月,每天 4 个小时,总共能有多少时间。 而且我是看题目,而不是做题目,所以做起题目来错误百出,总是马虎。 最后被打击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还是拼命地看书,做序列 2 上的题目。 时间真是太紧张了。 直到考研前两天,我的序列 2 上的题目才基本上作了 一遍,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不过假如 让我再做的话,还是要错很多很多。 真的,距离考研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我用上面的题目对自己测试了一下,单选题正确率不足 70%,多选题正确率不足 50%。 当时真是心惊胆战,怎么算计怎么觉得自己要栽在政治上。 那段时间我经常叹气,埋怨自己为什么提前不把时间规划好,为什么不分给数学、政治、英更多的时间。 还剩一个礼拜考研的时候,我转战老馆。 在那里,和同学复印了两份辅导班的材料。 然后就寄希望于这两份材料能够押到题。 因为那个时候别人都在背问答题,只有我还在看书,还在分析什么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什么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什么叫做资本价值构 成;还在分析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可想而知,这种水平怎么能够应付考研呢。 所以当时真的急了。 没办法,我知道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看书的,做题,尤其是模拟题,或者背诵一些长篇大论,都是非常不现实的。 我当时这样为自己打算:( 1)只看短小精悍的论断,类似十三大是在 1987 年,三个代表关键是与时俱进,本质上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什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类这样的话,其他的诸如和平崛起,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一概不看。 当然我后悔了,考研涉及到了一些这些东西,让我不知如 何下笔。 不过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决策是最冷静的最切合实际的。 ( 2)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部分一概不看。 虽然占 10 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而且投资太大,收入太小,所以放弃。 ( 3)全力保住选择题,至于大题,用自己的话表达算 了,没必要背诵标准答案之类的精练的语句。 所以我没有看过大题。 最后一个多月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我把这段时间几乎完全给了数学、政治。 其余的 嘛,准备期末考试用了三四天,病了一个星期(虽然卧床时间比较长,但是还是看了一点政治。 这段时间没看数学,因为脑细胞明显不够用,看一小会儿就会头疼。 看政治还好 一点。 ),做了几套英语模拟题,平均 70 多分。 当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政治不及格。 因为从当时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及 格。 我没有背过任何概念,而是在“浏览”。 因此,所有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只能做到“眼熟”,可是心里一点都没数。 最后两个星期,周围的人都在背诵大题,什么 20 天 20 题之类,可是我还在慢慢地看任汝棼的序列 1。 我最初打算把序列 1 看上四五遍,然后把序列2 上的所有题目都做上两遍,可是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 最后执行情况是:序列 1 看了三遍(世界经济与政治没有看),序列 2 上的选择题做了 2 遍。 但是错误率非 常高。 我在临考试前两三天还在作选择题,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单选题错误率很高,达到 40%,多选题错误率达到 50%;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单选多选错误率都不到 30%。 我当时想:按照这种成绩怎么可能及格呢。 所以害怕得不得了。 最后几天的复习真的很盲目了,虽然天天看政治,可是没看的东西太多了,都不知道看什么好了。 这里不妨列一下我的数学和政治参考书。 数学: 1. 陈文灯 《 2020 数学考研复习指南》 11 月份同学多买了一本送给了我,然后一直放在书架上,偶尔看看。 12 月份才开始正式看。 不过线性代数和概 率统计没怎么看,我只是把所学课本看了一遍,觉得比较简单,就没怎么看。 数学还是要看自己的平时积累的,如果平时用得比较多,理解也还不错的话,真的不用花太多时间。 2. 陈文灯 《模拟题 10 套》 都作了,是在 12月初左右买的,但是那时候还没怎么复习数学,所以翻开一看,基本上是天书。 我每看几天《复习指南》就把这份模拟题拿出来看几眼,检测一下自己的复习效果和复习进度,生怕自己进度太慢,看不完;也害怕自己看的效果不好。 看了一段时间,大概距离考研一个月,《复习指南》还没看完,我就实在忍不住了,准备牛刀小试,露露锋芒,开 始做这份模拟题。 没想到平均分只有 110 分左右。 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 3. 《经典 400 题 数学三》 考研前一个多星期买的,做了 7 套,巨受打击,平均分 100 左右。 很差劲。 不过我考研时候的表现还是说得过去的,达到了 140。 4. 《一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多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出版社 7.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几本书,掂在手上,重重的。 这是知识的重量啊。 我不喜欢做太多的题目,相反,让我看看书倒是可以。 而且,只要把书 看好,内容理解了 ,做起题来就非常顺手,不用搞题海战术,身心疲惫。 考研数学涉及的内容并不多,比起 大学期间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来,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如果大学期间对数学的掌握还 不错的话,就不必为数学伤脑筋。 政治: 1. 任汝芬 《序列 1》 2. 《序列 2》 3. 《序列 3》 4. 启航的一份模拟题, 5 套。 最后三四天,和同学一起复印的,简单看了两遍。 政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而且大同小异,所以只要看一个人的就完全可以了。 我选择这三本书,是同学推荐的。 所以就锁定了这几本书。 由于从 12 月 份才开始看政治,时间比较紧,所以主要时间是拼命看《序列 1》,看了三四遍,到最后做了《序列 2》的单选和多选,至于大题,比如辨析和分析题,我的想法是:凡是参考书上能够找到的题目,肯定不会在考研试卷中涉及,所以我放心大胆地放弃了这部分内容。 其实政治主要按照要点计分,用自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