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内容摘要:

成集群发展之势。 宝山有色计划 3 年投资 亿元,规划建设一个通达矿区深部的箕斗井,将开拓中段下移,投产后,将为公司带来年产 4 万吨铅锌金属, 1万吨铜金属,年产值逾 10 亿元,年销售利润 4 亿元以上的巨大效益。 同时,还将多年积聚下来的、潜在价值约 34 亿元的 420 多万方尾矿进行再利用,即计划投资 7025 万元,启动可生产年限达 20 年的尾矿综合回收项目,回收铜、钼、钨等有用元素,打造‚循环经济增长级‛。 宝山矿区预测的铜资 源金属量达 万吨,约占郴州市的一半、湖南省的四分之一,目前启动了拟分两期建设的铜业重大项目,总投资 64 亿元,将形成 30 万吨阴极铜产能及铜产品深加工能力,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 280 亿元,年利润总额 21亿元,由此形成完整的铜探、采、选、冶、深加工及精加工产业链,可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 进入征地实施阶段。 近两年还引资新上了黄沙坪矿 100 万吨多金属利用 、 银星公司 10 万吨富氧炼铅、 利和化工 12 万吨硫酸厂、湖南太 极磨机械设备、 杰鹏金牧饲料级水硫酸锰、金怡泰锰 业 等一批有色金属加工重大项目,中南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建成后年交易额可达 200 亿元。 石墨产业 已经建成的郴桂矿业和正在建设的富达石墨、鑫通石墨等项目年加工能力达 40 万吨,目前正在建设 100 万吨年加工生产能力的石墨加工城,将在全球石墨行业拥有响亮的话语权。 建材产业正在建设南方金磊 100 万吨干法水泥和一批关联项目,同时还依托丰富的优质高岭土资源,全力招商建设陶瓷加工园。 19 独特工矿旅游崭露头角。 黄沙坪矿是湖南省首家对外开放旅游矿山,其工矿旅游项目纳入了桂阳承办的‚ 2020 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 居)旅游节‛重要观光内容。 目前宝山正在打造建设一个占地 平方公里、总投资 亿元的宝山工矿旅游景区。 该项目以古代采矿遗址、现代采矿场所为核心景观,以工矿文化体验为主题,充分展示古今采掘工艺流程,是以互动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特色旅游项目,将规划建设游客接待区、露采场景区、矿井观光游览区、矿冶博览馆、矿山风情园、烹采区、子龙屯兵营、选冶工艺观光区等 8 大休闲旅游功能区及基础设施。 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矿山旅游景区井上、井下兼有的空白,对国内矿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示范作用。 该项目正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 ( 三 ) 神奇的宝地文化魅力 —— 群英毕至、仙道云集 区位和资源优势使桂阳地位显重,很长一段时期成为皇室分封、重臣毕至的热门宝地,同时也使桂阳这个名字在诸多文人名士的留迹吟咏中频现青史。 东晋安帝时太尉桓元自加封桂阳郡公,又以桂阳等十郡自封为楚王,并僭立晋宗室河间王司马洪之子司马秀为桂阳太守。 南北朝时,各朝皇帝都封王于桂阳,如宋孝武帝封文帝第十八子刘休范为桂阳王,后休范举兵谋反,于是《南齐书高帝记》有‚桂阳负众,轻问九鼎‛之说;齐太祖立第八子萧铄为桂阳王,‚鄱阳王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继而有文惠太子第四 子昭粲、明帝第十一子宝贞先后为桂阳王;梁武帝追封文帝第五子萧融为桂阳郡王,其侄萧象袭爵继位,萧象死后其子萧造继位,简文帝封第八子萧大成为桂阳郡王;陈废帝立文帝 20 第十三子陈伯谋为桂阳王,其子陈邓继位。 唐代,高祖封其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时郴州郡治在桂阳)。 南宋时,皇族宗室在桂阳军做官者多达 10人。 ‚桂阳居岭下,自汉以来,迁客、孤臣来者宜众。 ‛但桂阳这块神奇的宝地不但没有让这些迁客孤臣走上政治末途,反而使他们蓄势而发,绝大部分都重新得到了更为显赫 的朝廷重用。 东晋元帝司马睿虞皇后的弟弟、右卫将军虞胤曾任桂阳太守。 唐代有十多位宰相在桂阳郡和郴州做过官,郴州移治平阳(今桂阳)的几十年是重臣文人留迹最多的时期,仅在 792 至 820 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有窦参、郑余庆、李吉甫、权德舆、程异、杨于陵 6 位大唐宰相走马灯似的到以平阳为治地的郴州任刺史、别驾、司马等职,除被称为‚奸相‛的窦参外,其他 5人到桂阳任职后都升迁或复职为宰相。 南宋,经宰相秦桧荐举、受高宗赏识,后因刚直不阿又受秦桧诬陷迫害致死的名臣、资政殿学士郑刚中, 1147年被免职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桂阳军 居住了至少 2年时间。 明朝大奸臣焦芳曾谪任桂阳州同知,后来官至宰相,位虽显贵,但为桂阳人所不齿;而翰林检讨庄昶谪任桂阳州判官,甚有功德,颇享清望,几百年后都为桂阳人所铭记。 与诸多朝廷重臣穿梭桂阳相映生辉的是,许多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典故陈迹亦为桂阳添韵流芳。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启蒙教材《千字文》作者、被誉为‚蒙学泰斗‛的南朝名人周兴嗣,初入仕途时便是在桂阳太守王嵘手下任郡丞,而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写给王嵘的《赠王桂阳别 21 诗三首》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盛唐时期,‚七绝圣手‛王昌龄留下了‚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等佳句。 ‚诗仙‛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发出了‚桂水横烟不可涉‛的感叹,‚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又道出了桂阳文艺的繁荣。 边塞诗人高适有《送桂阳孝廉》等诗篇。 郴州移治平阳( 758- 820 年)期间,文人名士留迹、吟咏尤盛。 ‚五言长城‛刘长卿于 758 年贬赴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往返途经桂阳,曾夜宿城西芙蓉山下,写下了千古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同时还著有《桂阳西州晚泊古桥村主人》《入桂 渚次沙牛石穴》《送李侍御贬郴州》《送严士元》等与桂阳有关的诗篇;文学家元结 767 年任道州刺史时从长沙都督府返回道州途中作《 欸 乃曲五首》,其二有云:‚唱桡欲过平阳戌,守吏相呼问姓名‛; 山水田园派 诗人韦应物《寄士元牧郴》《对韩少尹所赠砚有怀》《寄郴州韩司户郎中》等诗篇,‚未有桂阳使,裁书一报君‛、‚一逐风波迁,南登桂阳岭‛等诗句都是写给郴州(桂阳)地方官的;著名诗人戴叔伦 768 年任 湖南转运留后,写下《过郴州》《将巡郴永途中作》《柳花歌送客往桂阳》《送孙直游郴州》《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等大量诗篇; 803 年,‚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从监察御史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805 年遇赦改官江陵府,在治于平阳(桂阳)的郴州待命滞留达三月之久,遍游名胜,留下许多著名诗文,如《送廖道士序》《叉鱼招张功曹》《郴州祈雨》等,当时接待他的郴州刺史是宰相权德舆(亦曾为郴州刺史)的内兄李伯康; 816 年前后, 22 唐朝著名贤相杨于陵时任郴州刺史,‚诗豪‛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他们三人互有来往酬唱 ,其中与桂阳有关的诗篇,杨於陵有《郡斋紫薇双本》,刘禹锡有《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柳宗元有《和杨尚书追和李中书(即李吉甫,任郴州刺史时写有《北楼诗十韵》)登北楼》《杨尚书寄郴笔》,等等。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司马都、颜萱四人都留下了‚送羊振文归觐桂阳‛的诗,让人颇费猜量。 据考,羊振文是晚唐进士、‚皮陆诗派‛重要成员,他的父亲曾以国学之官‚毛诗博士‛的身份‚出牧桂阳‛。 北宋宰相王安石作有《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南宋著名词人黄公 度有诗《桂阳宰胡达信同年见赠三首次韵》。 明代帝王(仁宗)之师徐善述曾任桂阳州学正;进步思想家、东林书院创始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顾宪成贬任桂阳州判官期间为自己居所题名‚愧轩‛并作记明志。 晚清经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齐白石、杨度、夏寿田以及‚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弟等一大批名人均为他的弟子)王 闿 运与桂阳结缘颇深,还与陈士杰结成了亲家,为纂《桂阳直隶州志》,在桂阳考察、生活过一年以上时间,除州志外,还留下吟咏桂阳的诗、联、文、序 20 多万字,他在湖南主教书院期间,亦经常兼 阅桂阳、浏阳等地书院的课卷。 清末经学大家皮锡瑞曾主讲桂阳龙谭书院两年时间。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任 国民政府 主席、行政院院长的谭延 闿 分别留有诗作《桂阳道中寄萧石渠师》和《桂阳道中诗》( 4 首)。 23 桂阳还是个仙道云集、神话渊源的宝地。 《桂阳列仙传》有广泛影响,苏仙(苏耽)、成仙(成武丁)的故事广为史籍摘引、世人传诵。 苏耽普济众生的‚橘井泉香‛,与三国名医董奉治 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共为中国古老中医的两大经典典故,也是中医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准则;苏耽传说所蕴寓的济世救人、母慈子孝等中华文化精神,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瑰宝。 成武丁则与‚七夕‛节来源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列仙传》、《神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等史籍都有成武丁传,南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成武丁透露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日期的故事,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个故 事。 桂阳本土有名的仙道传说还有‚露仙‛王锡、‚金仙‛桂父、‚绿豆仙‛何以润,韩愈名作《送廖道士序》主人公、后曾被诏入朝并赐号‚元妙真人‛的廖法正,被郴桂两州人与苏耽并提的盛德神医汪浒,得道高僧行一、道昆,等等。 唐至清代,桂阳建有五云观、元妙观、常清观、佑圣观、中和观、莲荷观、玉虚观、全真观、崇真观、清云观、东湖观、林里观、龙泉观、大陂观,等等,观院之众,实不多见。 难怪著名的唐朝诗人、道士吕岩(亦即‚八仙‛之一吕洞宾)也会云游到桂阳,在七里街酒楼饮酒题字,据《衡阳府志》卷三记载,桂阳还曾建有洞宾亭,‚ (在桂阳 )州治东,常清观后,相传吕仙曾游此。 ‛又难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易学家、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唐朝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旷世奇才、风水宗师李淳风也看中桂阳宝地灵气,曾来城东鹿峰(东塔岭)栖隐趺坐,留下遗迹名胜‚栖隐岩‛、‚栖真洞‛。 ( 四 ) 醇厚的民间文化韵味 —— 湘昆圣地、艺文生辉 24 湘昆的发祥最能体现桂阳这块人文宝地的文化根基,也是桂阳民间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品牌。 一部湘昆发祥兴盛史便是桂阳长期以来特殊的地方政治影响、活跃的经济文化交流、丰足的物质生活保障、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稳定的安居乐业环境的最好见 证。 被尊称为‚百戏之祖‛、中国文化‚活化石‛的昆曲艺术在联合国 2020 年 5 月授予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名列榜首,从而备受世人瞩目,更被中国政府视为‚国宝‛,投巨资保护。 与苏昆、北昆三足鼎立的昆曲重要流派湘昆发源于桂阳,因此又称桂阳昆曲。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 —— 郴州专辑》节目以《湘昆别一枝》为题对桂阳孕育的这一艺术瑰宝作了专题介绍,节目中湖南省昆剧团顾问李沥青感慨地称桂阳为‚有名的昆曲圣地‛。 昆曲在明万历年间进入桂阳后,本地艺人创造性地将桂阳方言、民间音乐以及祁剧、湘剧的文化元素融入昆曲,形成 了桂阳的地方特色,因为有了桂阳的泥土气,所以又称桂阳土昆。 桂阳的祠堂戏台遍布乡村,明清时期,昆曲戏班常年在农村演出,开台锣鼓一响,观众你推我挤,万头攒动,其中还包括从十里二十里外来的看客,也有跟着戏班从这村看到那村的所谓‚追昆族‛。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中国昆曲》网站介绍的 18 个湘昆名班,除 3 个长沙和 1 个嘉禾的外,其余14 个全部在桂阳成立,不少昆班是在诸如余田江里郑家、荷叶新塘萧家、古楼侯家、敖泉等农村地区成立的。 清末民初,当昆曲在全国各地走向衰落、一蹶不振的时候,惟有桂阳笙歌不断。 至解放初期,桂阳农村仍保留有 400 多座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台。 1950 年,桂阳湘剧团成立,先后演出大小昆曲剧目 30 多个,六十年代,以桂阳湘剧团主要演员为班 25 底,组建了郴州地区湘昆剧团, 1964 年改名湖南省昆剧团,落户郴州。 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盛赞湘昆的成就。 1988 年,桂阳湘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昆剧《疯秀才断案》晋京演出并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发行。 2020 年 9 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戴和冰博士评价为‚桂阳昆曲专家‛的 70岁桂阳老人蓝祖伸的昆曲专著《中国昆曲神韵》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桂阳昆曲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正在主 编《中国昆曲大典》的戴和冰博士称该书是学习和研究、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极为宝贵的资料。 10 月,桂阳新编湘昆剧曲《一天太守》获湖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继昆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桂阳湘剧、桂阳瑶歌又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古村‛之一的阳山古村,则有民俗文化与古民居建筑‚活化石‛之称。 它是一处有着 600 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群落,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所述境界,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壁檐彩 绘、木雕石刻无不精致素雅、栩栩如生。 该村自发设立‚宗源会‛、‚救婴会‛、‚禁戒会‛、‚重九会‛、‚义学会‛、‚女儿会‛等六会治村,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 桂阳志书文化也闻名全国。 三国时期,魏人杨元凤编纂《桂阳记》,成为湖南第一部地方志,吴左中郎张胜所撰的《桂阳先贤画赞》见诸多部正史。 清朝同治年间《桂阳直隶州志》被誉为‚天下之佳志‛。 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胡寅、张 栻 分别著有《桂阳监学 26 记》和《桂阳军学记》,体现了他们的办学思想。 如胡寅《斐然集》卷二十《桂阳监学记》先列举三代 学校养士之法,‚自幼童而教养加焉,皆辅成德行之具,熏陶渐渍,历数十年,德立行修,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