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内容摘要:

saving building。 existing build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low carbon building。 greenhouse effect 3 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研究背景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在面临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巨大问题下产生的。 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仅有二百多年的时间,工业化造成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酸雨、土地资源退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问题已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 科技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以极快的速度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耗尽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 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油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土壤资源危机等 问题 相继出现 后 ,面对种种环境和资源危机,人们 才 开始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则最终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文献 1)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开端。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 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上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 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 “ 绿色建筑 ” 的 “ 绿色 ”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 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 ,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主要考虑的问题如下: ① 室内外环境优化设 计; ② 绿色施工; ③ 低碳运营。 ① 节能技术与产品: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 新型高效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利用; ② 能源管理:能耗监管平台、节能制度、节能意识。 ① 节水设计与产品:系统节水设计、高效节水器具与设 备、非传统水源利用; ② 节水管理:节水制度、节水意识。 5 ① 节材设计:可在循环材料利用、就近取材、废 弃物再 利用、高性能材料应用; ② 节材管理:降低损耗、杜绝浪费。 ① 合理利用场地; ② 开发地下空间; ③ 废弃场地再利用。 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地球的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因而为了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国际科学界设定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 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不得超过 2℃。 就这一点而言,研究显示阿拉斯加地区的平均气温在过去的 30年上升了 4℃。 人类 1年所消耗的需要地球花费 年进行补充。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以及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 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 50%左右;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 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 40%;在 6 发展中国家 ,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 于是 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在保护环境的问 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章 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方向 既有建筑的绿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