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教案内容摘要:

,多相同,也可不相同。 ②化学修饰调节理论: 变构酶与某 物质共价结合而提高或降低活性。 如:柠檬酸裂解酶的乙酰化。 乙酰 酶 +柠檬酸 柠檬酸 S酶 +乙酸 柠檬酸 S酶 乙酰 酶 +草酰乙酸 三、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细,快; •酶量调节:粗,慢。 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诱导酶的合成需要诱导剂,它可是底物,也可是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一种酶可有多种诱导剂,其能力与诱导剂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酶合成的阻遏 •某种代谢物积累除抑制酶活性外,还可反馈阻遏酶合成,降低反应速度。 ①末端产物阻遏: 常普遍存在与氨基酸、核苷 酸生物合成途径中。 ②分解代谢物阻遏: 如: ―葡萄糖效应 ‖。 其代谢物阻遏 ―缓慢利用能源 ‖酶的合成。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操纵子模型:在 DNA 分子的不同区段上至少有四种基因,即调节基因 R(编码阻遏物)、操纵基因 O(阻遏物结合、控制结构基因)、启动基因 P(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和结构基因 S(转录 mRNA)。 操纵基因、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又构成了操纵子。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①单一效应物调节: 负调节:调节基因 R 的产物阻止转录进行。 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正调节: R 基因的产物在诱导物存在下,成为转录激活 剂。 如:阿拉伯糖操纵子。 ②两种效应物的共同调节: 乳糖操纵子的效应物(如:乳糖)和活化蛋白 (如: CRP)的调节。 ③弱化调节 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操纵子的 R、 O、 P 远离 S,除阻遏调节外,有弱化调节方式。 色氨酸存在时,使转录未到终点时, 8090% 转录停止。 是通过弱化子实现的。 色氨酸贫乏时,核糖体停在 UGG, 3 链配 对,聚合酶过,酶合成 ; 色氨酸充足时,转录至 UGA( 6971), 4 链配对,不利于 RNA 聚合酶过,酶不合成。 四、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功 酶 调 节:催化相同反应,但酶分子结构有差异; :一个不能少; :按比例累加,无协同效应,无拮抗作用; : 1+1> 2; :按①→②→③顺序逐步抑制; :途径产物各自调节,同一中间产物 :一酶两形式,活力有差异,关键在有无共 价连接物(腺苷酰基)。 五、能荷调节 细胞的能荷计算式: [ATP]+1/2[ADP] 能荷 =—————————— [ATP]+ [ADP]+[AMP] 能荷高时, ATP 的酶合成系统受抑制, ATP 消耗酶系统被活化。 呈抑制与活化的中间状态的能荷大约是 ,此时两种酶系统达到平衡。 六、代谢调控 •根据代谢调节理论 ,通过改变发酵工艺 条件 (温度、 PH、风量、培养基组成 )和菌种遗传特性,达到改变菌体内的代谢平衡,过量产生所需产物的目的。 ①各种发酵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同菌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可获不同代谢产物(途径不同)。 啤酒酵母,用葡萄糖,中性产乙醇,酸性产 CO2,碱性产甘油。 ②使用诱导物 可用底物或底物类似物有效增加诱导酶的产量。 ③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 加前体,避开受抑制酶,大量合成终产物。 ④培养 基成分和浓度的控制 速效碳、氮源可能引起分解代谢阻遏。 应与迟效碳、氮源适量搭配。 •培养基中加改变细胞透性物质,利于产物分泌,避免反馈抑制。 如: 15ml/L 生物素控制膜中脂质合成;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中肽链交联; 土温 80 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壁中脂类流出; 控制 Mn2+、 Zn2+浓度干扰膜、壁形成; 筛选透性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如: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营养缺陷型(转 氨甲酰酶缺陷)突变株生产鸟氨酸。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 •组成型突变株; •抗性突变株。 七、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主要包括:抗生素、刺激素、生物碱、 维生素、色素、毒素等。 初级代谢: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能量产生和能量消 耗的代谢类型。 生存必需;始终产;不同种,相同;环境敏感性小; 酶专一。 次级代谢:某些生物为避免某种代谢物积累造成不利作 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生存的代谢。 并非必需,但有一定价值;某一时产;不同种,不同; 受环境敏影响大;酶专一性不强。 ①酶合成的诱导调节 有些酶也是诱导酶,以底物或底物类似物(内 源、外源)为诱导剂。 ②反馈调节 次级代谢物的自身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 末端产物反馈调节;生产能力与抑制浓度正相关。 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 葡萄糖等一些碳、氮源及代谢产物有反馈抑制、阻遏作用。 初级代谢产物的调节; A 有共用合成途径,反馈抑制; B 初产物参与次合成,自反馈而影响。 磷酸盐调节; A 抑制酶的作用; B 导致细胞能荷变化; C 竞争某些金属离子的作用。 八、代谢工程 •代谢网络理论: 将细胞的生化反应以网络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来考虑。 将代谢网络分流处的代谢产物称为节点,对终产物合成起决定作用的少数节点称主节点。 根据节点下游分支的可变程度,节点分为柔性、半柔性和刚性三类。 •改变分支途径流向,阻断其他产物合成,提 高目标产物产量。 ①加速限速反应 ②改变分支途径流向 ③构建代谢旁路 ④改变能量代谢途径 •引入外源基因后,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后延伸,产生新的末端产物; 如: 2KLG 合成。 •引入外源基因后,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前延伸,可利用新的原料。 如:啤酒酵母淀粉产乙醇。 ①将多基因酶克隆到不产目的产物的菌中,使之获得产目的产物的能力。 (建路) ②克隆少数基因,使原无关的两条途径联结,形成新途径,产目的产物。 (连路) ③将催化某一代谢途径的基因组克隆到 另一菌种中,使之发生代谢转移,产目的产物。 (改路) 本章知识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和自我调节部位 •★ 诱导酶和组成酶 •★ 酶活性调节机制 •★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 微生物其他调节 • 代谢工程 预习内容 ——培养基 •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碳氮比例的调节 第六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 提纲 •培养基的成分 能源物质 碳源物质 氮源物质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前体物质 促进剂和抑制 剂 水分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酸解法、酶解法、酶酸结合法 •营养物质的调节 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氮源利用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 碳、氮比例的调节 前体的控制 补料 •培养基的类型 •培养基灭菌与空气除菌 一、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 (Culture medium):选用各种营养物质,经配制成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合适与否,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品的产量、提炼工艺的选择和成品质量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一、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碳源 (Carbon source)【糖类、脂肪、有机酸】: 能源物质,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 氮源 (Nitrogen source)【无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硝酸钠;有机氮源:发酵菌丝体、酒糟】: 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硝化细菌的能源物质 无机盐类 (Mineral nutrition)【 Pb 、 Mg 、 S 、 P 、 Fe、 Co、 Zn 等】: 维持酶活力,调节渗透压、 pH 值、电位等 特殊生长因子【生物素、硫胺素、肌醇等】: 构成辅酶的组成部分,促进生命活动 水:溶解营养物质和代谢 产物 一、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的配置原则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要配置不同的培养基 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与配比,特别是 C/N 将培养基的 pH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考虑利用价廉且易于获得的原料 •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 如:螺旋藻生产单细胞蛋白 •化能自养微生物:氢、硫、氨、亚硝酸 盐、亚铁盐等无机物 如:细菌炼铜 •异养微生物:碳水化合物、石油、天然 气及石化产品 •碳源物质是培养基主要成分; 占细胞干物质的 50%左右,提供能源、碳架、代谢产物。 •碳源物质的易利用顺序: 葡萄糖(单)→蔗糖、麦芽糖、乳糖 (双)→糊精→淀粉 •其他碳源物质: 脂类、有机酸、石油等也能作碳源。 •糖蜜:蔗糖等的结晶母液,含糖 5070 %,成分丰 富,物美价廉。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糖化 (Saccharify):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得到的水解糖液叫淀粉糖。 •糖化的原料:薯类淀粉、玉米淀粉、小 麦淀粉、大米淀粉等。 •水解糖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菌的生长速度与代谢产物的积累,其中的低聚糖类与复合糖类等杂质越低越好。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酸解法  反应原理:淀粉 —————— 葡萄糖  优点:设备单一、时间短(几分钟)  缺点: 对设备要求高(高温、高压、高腐蚀) 副反应多,淀粉转化率低 对原料要求高,淀粉颗粒大小均匀 淀粉乳浓度不能太高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几种水解方法的比较  从时间上看: 酸解法最快,酶解法最慢  从 原料转化率和糖液质量上看: 酶解法 酸酶法 酶酸法 酸解法 •氮源物质是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 提供菌体结构物质,能源(少),含氮代谢产物。 •有机氮源:豆饼粉、花生饼粉、棉子饼粉、酵 母粉、麦麸、鱼粉、玉米浆、蛋白胨、尿素等。 成分复杂,除含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外,还含糖、脂、 无机盐、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对菌体生长非常有利。 •无机氮源:氨水、铵盐、硝酸盐 被吸收、利用快,但成分单一,常作辅助 氮源。 •无机盐:酶的激活剂,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生理活性作用的调节剂。 主要包括: P、 Mg、 S、 Fe、 K、 Na、 Pb、 Cl、 Zn、 Co、 Mn 等。 较低浓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产物合成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不同菌种、不同生长阶段需求量不同。 小试常加 P、 K 、 S 、 Mg、 Fe •前体物质 (Precursor):最终所需的代谢产物的 前身或其结构中的一部分。 •在生物合成中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自身结构变化不大,能显著提高产量的小分子物质。 •抗生素 (Antibiotin)发酵中常用的前体物质: 三、前体物质 •影响前体物质效力的因素  菌种的特性与菌龄 (Cell age)  前体物质的投入量 (Inoculation concentration)  前体物质的毒性 (Toxicity) 6. 促进剂和抑制剂 •促进剂 Accelerator(刺激剂 Stimulant) 并非前体或营养物,可影响正常代谢或中间代谢物积累、或 提高次级代谢物的产量的一类刺激因子。 •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