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历史与文化内容摘要:

壮 红河 壮族髻 壮族丽江 壮族元阳 壮族濮农 壮族文山 壮族云贵 壮族著尾 饮食-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喜吃腌制的酸食。 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果类,饲养猪、牛、羊畜类和鸡、鸭、鹅禽类,在生产和生 活的长期实践中,接触和认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故美食风味甚多。 他们居住在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烟瘴重,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因此各种美食风味又与气候相关。 他们历史悠久,有丰富的食俗文化,其饮食又与他们的历史文化有关。 下面且将壮族的风味美食,择要予以介绍。 五色糯米饭 是壮族传统的有名美食。 每年“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 纯,象征生活美好。 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 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 粽粑和糍粑 过春节, 桂南壮族喜做粽粑,桂北壮族喜做糍粑,五月午,所有壮族都做粽粑。 这是他们节日喜用的传统美味食品。 桂南壮族的春节大粽,大者十多斤,粽中包夹猪肉、板栗、绿豆、芝麻、冬菇等,用锅头炖煮得十分软熟。 一般先敬祖宗而后食用,也拿来送给亲友。 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好糯米浸泡后先蒸熟,再捣烂,做成或大或小的圆饼,有无馅的素糍,有加上芝麻、黄糖作馅的甜糍,送亲友的再于中央点染红色印记,表示美好的祝愿。 糍粑要趁热食用,吃来柔软芬香;如已冷硬,则用火再烤,会变得皮脆心软,口感极佳,确是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 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风味食品。 南瓜黄熟,收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 再将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盐、菜肴,即能饱腹。 红薯糯米饭做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糯米饭稍逊。 壮家常以这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十分香甜。 油炸果 桂南壮族,最喜食用油炸果,特别是在过年过节之际。 做法是先将优质糯米磨浆,滤压成半干状。 以花生拌红糖、芝麻或豆蓉拌红糖作馅,捏成鸭蛋型,放进油锅中炸成金黄色 ,取出后撒上一把芝麻,粘于外皮上。 此一风味食品,又甜又香,受人称道,也是走访亲友时常送的礼品。 壮族菜肴,也颇具地方民族风格,主要有几种: 烤香猪 桂北环江壮族的烤香猪,是很独特的民族佳味。 当地饲养的土种猪,因水土及饲料的影响,身短、脚矮、皮薄,肉质特别鲜嫩。 烤猪就选用这种 10~ 15 斤重的乳猪,宰杀脱毛后,使用当地出产的香 梗稻杆熏烤成金黄色品,然后开膛去内脏,切成小块,以水煮熟,配以当地产的香草、姜、蒜。 或用香梗稻杆烤过后,去内脏,涂上生油,再用木炭烤熟即成。 切成小块后即可配以佐料及白糖食用。 它皮脆肉软,香滑爽口。 环江的烤乳猪由于原料和方法都辛苦众不同,所以肉味也比他处的特美,当地往往在办喜事、过年节或迎接贵客时才烤乳猪,平常则难以尝到口桂西巳马和桂南上恩的壮族多喜欢烤制这种食品,只是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罢了。 活血食品 桂西壮族地区的活血食品颇具风味。 宰羊时,将羊血置于洗净的瓦盆中,撒些盐,使之凝结。 然后将血切成小块,佐以上好米酒、姜、蒜,以除去其腥味,便可食用了。 这种食法,说是可活络补身。 另外,杀鸭时,先置上好米酸水一碗,将鸭血倒入拌匀,鸭血变成灰黑色。 拌些姜、蒜、紫苏等佐料,蘸伴鸭肉吃用,会觉得昧酸而清爽,并无肉腻感。 当然,不仅活血食品才具风味,而用血制成的其他食品也很有特色。 如用猪血制成的“龙棒” (汉意为血肠〉就是其中的一种。 杀猪时用猪血及 碎肉拌上优质糯米,佐以葱、蒜,灌入洗净的猪肠中,用细线扎成一节节,入锅煮熟即成。 食用时可成节吃,也可切片吃,壮族人家常把“龙棒”分送给邻居尝尝,回报平时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 豆腐圆和酿南瓜花 在壮族山区盛产黄豆和南瓜,他们就以黄豆和南瓜制成风味食品。 逢年过节,他们就做豆腐圆。 先将水豆腐捣烂,再以半肥瘦的五花肉、花生、香葱及芫荽等香料,拌和精盐和糯米饭,混合成馅,置于豆腐中,制成小圆球状,最后煎熟或油炸好,吃时再娴煮一下。 酿南瓜花,方法很简便,采回大朵的雄性南瓜花后,洗净,去柄皮和花心,不能破损,然后 用五花肉、花生、葱、蒜、糯米饭,混合剁烂,塞置于花中,将花瓣擂合,蒸制便成。 豆腐圆和酿南瓜花,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表示家庭团圆、亲友团圆之意。 用它来招待贵客,表示真诚之心,永远难忘。 此外,以黄豆、南瓜子磨成粉状,用冷水稀释,经慢火煮沸,放些新鲜青菜,再放些米酸水,使之凝结成“豆腐摇”,味道也很鲜美,又富于营养,是壮族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常用食品,对平时食用肉类较少的山区来说,这也是一种美食。 壮家饮料 壮族地区气候炎热,烟瘴易发,消暑、防病、健身,是其地方性饮料的特征。 壮族人除喜欢饮酒以消除劳动带 来的疲劳外,还喜欢饮用槟掷、山植叶、米酸水制成的饮料。 如用槟榔配制饮料,可预防瘴气重而发生的疾病。 春夏之际,疾病流行,壮族家中往往备有槟榔,用来煮水饮用,可以消除瘴气。 五月初五做粽粑,把槟榔蒸于粽面,食用粽粑前先饮些槟榔水,或把它涂于额角、手指间,也能去瘴除湿。 壮族民间少饮茶,但常用晒干的山植叶浸泡于开水中,待冷却后饮用,那是止渴、解暑的常用饮料。 壮族农村,家家自制米酸,用来浸泡辣椒、豆角、嫩笋、蒜头等。 炎暑时节,饮用些米酸水,不仅可止渴解暑,还可防治肠胃疾病;菜肴中加入些米酸水,可使人增加食欲。 这是一般饮 用与保健药用相结正既别有风味,又很有实用价值。 壮族的风味美食,是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多流存于广大农村的家庭中,极少进入商业性的市场领域,外人要到壮族农村才能品尝到。 如今改革开放,壮族人逐步进入市场,或经营些饮食业。 有些饮食店亦开辟了民族食品,壮族的风味美食渐为人知。 但壮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尚未深入发掘,人们品尝到的还不多。 今后,仍须继续发掘、研究、改造,让它在市场经济中大放异彩。 房屋-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 壮族的房屋多为竹木结构,泥墙草顶或泥墙瓦顶,通常为两层的楼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豢养牲 畜和存放杂物。 这种房屋就是史籍上所记载的“干栏”,它是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原始建筑形式,在南方各省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拦”式的建筑模式。 直到现在,这种建筑仍在壮族中流行。 干栏是从巢居演变过来的。 《博物志》记载说:南越巢居„„ 避寒暑也。 ”广西多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古代的广西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个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 地面潮湿,毒蛇猛兽多,人类不宜在地上露宿,只好“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渐渐的形成了“干栏”的建筑模式。 壮族干栏式建筑所使用的材 料和建筑式样因地而异。 木材较多的地方,干栏多为竹木结构,竖木为柱,顶上盖茅草或瓦。 缺乏木材的地区,则以竹子作篱和楼板。 经济发达的地区,干栏多为泥石结构或砖石结构,用石头砌基础,冲泥为墙或砌砖为墙,屋顶盖瓦。 各地壮族的干栏建筑式样也不尽相同。 有的三间一幢,也有的是五间一栋。 不管其式样、布局如何,中间的一间屋必是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祭祖先,左右两间或其它房间,有的作卧室,有的作客房,有的作厨房。 在房屋的正门前或偏侧,则用竹木搭一晒台,供晾晒衣物、农作物和休息用。 大多数地区的壮族还用荆棘或竹木编篱,围在干栏的四周 ,在干栏和篱笆之间的空地上种上蔬菜、果树、竹等,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别有一番情趣。 这种因地制宜的干栏式建筑古今沿袭,历代不衰,深为壮族人民和南方其他民族所喜爱 婚姻 曾盛行 “不落夫家 ”或 “坐家 ”。 同宗不婚,称同宗共祖的族人为 “同血骨 ”, “连脐带 ”,视同宗婚为 “爬灰 ”,列为禁条。 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订婚三个过程。 择偶-依歌择偶、抛绣球、碰红蛋。 订婚-合命,送聘礼。 结婚-择吉日举行婚典礼。 有哭嫁习俗、婚礼日,设歌门,摆歌台。 壮族流行过“不落夫家”的习俗,现在在某些地区还保留着。 所谓“不落夫家”,简 单说来 是指男女青年结婚,新娘不立即到婆家与丈夫常居,共同生活。 而是回到娘家居 住,到怀孕之后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到婆家与丈常居, “不落人家”的时问长短不一,有两仲情况,一是视妻子是否怀孕或分娩为限,怀孕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就开始定居大家.与丈夫共同生活。 不生孩子就一直在娘家居住。 因此民间有“三年不成夫妻”之说。 另一种是,妻子年过三十,还不生孩子,也就迁到夫家居住,共 同生活。 节庆-壮族的传节日以歌圩最负盛名,牛王节、青蛙节、莫一大王节也很有特色。 壮族 地区一年四季均有歌圩,以春秋两季最为盛行,其中以农历三有三最为常见。 歌圩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今桂南地区 “乡落唱和成风 ”。 唐代,今桂西地区也有盛大歌会 “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 ”。 宋代,今桂北一带 “男女盛装,聚会作歌 ”。 明、清时,歌圩极盛, “男女于山淑水湄,唱和竞日 ”, “歌圩之期,男女青年结队联群,驰之若骛,或聚会于山岗旷野,或麋集于村边,彼此歌唱为乐。 ” 宋《太中寰宇记》载 “男子盛服„„聚会作歌。 ”明代邝露的《 赤雅》之“浪花歌”等记载的就是壮族歌圩的情景。 壮乡的歌圩,源于隋唐时的对偶婚,在宋、元、明到 顶盛,遍及整个壮族地区。 歌圩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日歌 圩在田间野外的风景如画之地,依歌择偶为主要内容;夜 歌圩在村中,歌颂生产、四季、历史为主。 临近三月三, 壮乡家中准备好五色饭和彩蛋。 姑娘们则赶制绣球。 到了 三月三,壮族青年男女换上民族服装,姑娘们如花似玉, 把绣球藏在身边,里面寄托着姑娘心中的秘密。 歌圩源于何因,历代记载和民间传说不一。 一说源于娱神;二说源于 “依歌择配 ”, “歌唱成婚 ”;三说源于娱人,以歌作乐。 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 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 三是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活动等,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 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圩每年春秋二季最盛。 春季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四、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初五等时间举行;秋季歌圩多在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时间举行。 此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歌圩。 歌圩期间,少 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 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举行。 歌圩这一天清晨,三三两两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带上五色糯米饭、红绿蛋等节日食品,女青年还带上亲手精制的绣球赶到指定的地点,欢度歌节。 三月三对壮族同胞来说,既是歌节,又是清明节。 是 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壮乡的姑娘、小伙儿 穿戴节日的盛 装,在歌圩中找寻心上人。 全家人带上自己做的五色饭、 肉、香烛,到祖坟祭祀。 间或祭 祀时放鞭炮,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或在悬棺上撒把红土,在花山崖壁上绘制人像, 祈望生命的久长。 三月三歌圩开始时,有的地方还抬着刘三姐的神像, 祈求对歌如意。 对歌时,成千上万的壮乡男女聚集在清 秀的山水边、竹篁边,三五成群,往来如织。 小伙子四 处搜寻心中的目标。 一旦发现心上人,便在同伴和歌师 的指点下,和他的意中人对起了山歌,用甜蜜的歌声向 姑娘表白心中的爱意。 如果俩人心心相印,很快就藏入 花间林中,说起了悄悄话。 民俗活动如抢花炮、社戏、 舞彩龙、彩凤、彩狮,唱采茶歌等贯于期间。 抛绣球是壮族非常有特色的文娱活动,也是壮族男女青年传情的主要方式。 姑娘若看中了某位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还给姑娘。 抛绣球一般在歌圩期间举行。 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 抛绣球时,男女分成两队,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每方有一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