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文化内容摘要:

鼓乐舞,已较为成熟完整和 普遍盛行了。 岩画上的铜鼓舞,是左江流域进入农业社会后,壮族先民崇拜青蛙的真实生活记录。 现代舞蹈《花山战鼓》是以花山岩画铜鼓舞为基调,结合壮族先民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将铜鼓搬上舞台,进行再创作的民族舞蹈。 舞蹈的主题是渔猎、战斗和庆典三大部分。 用雄浑的铜鼓声贯穿始终,曲调欢快明朗,古朴粗犷,舞蹈场面热烈紧凑,扣人心弦,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舞创造性地把花山岩画上的蛙式造型变奏发展,化成了一组组粗犷、奇特、远古的动作构图,创造了新的舞蹈形式。 这个舞蹈在 1980 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 多年来广西、南宁、崇左的许多重要演出都有铜鼓舞。 三 、龙州用铜鼓赛神的文献记载。 至明代,广西龙州仍用铜鼓赛神。 明永乐年间被贬任广西布政使司参议的解缙在龙州亲见亲闻,作有《龙州诗》: 波罗蜜树满城闇,铜鼓声喧夜赛神。 黄帽葛衣虚市客,青裙锦带冶游人。 四 、铜鼓实物 迄今为止,文献记载左江流域的铜鼓共 12 面。 其中扶绥县 2 面,大新县 3 天,龙州县 6面,江州区 1 面,本书在下面分别介绍。 据说大新县硕龙镇隘江村、万礼村,下雷镇仁惠村,昌明乡交岭村,桃城镇大岭村, 龙州县龙州镇等地有铜鼓(或铜鼓残片)出土,但是没有文献记载。 这些铜鼓有冷水冲型、灵山型、西盟型等,有的鼓面铸有青蛙。 这些都说明了古代这里曾经使用过铜鼓。 但是现在民间尚未发现收藏和使用铜鼓,其主要原因是铜鼓曾被作为圣器埋入地下,年代久远,人事变迁,埋藏铜鼓的地点无人知晓,有的铜鼓也已破损了。 许多铜鼓也就逐步湮没了。 关于“伏波鼓”,仅是民间传说,尚无人作出定论。 但马援“得骆越铜鼓”,却是史书中关于铜鼓的最早记载。 《后汉书马援传》说:“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马援得骆越铜鼓的地点,据铜鼓专家邱钟化先生考评,认为是“在今广西左江流域龙州一带”。 他在《马援得骆越铜鼓地点考》一文中说:“骆越铜鼓,顾名思义,是指骆越人所铸和使用的铜鼓而言„„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宁明明江沿岸及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左江流域的山崖壁上发现的古代岩画中,不仅有铜鼓的图像,而且有许多与铜鼓花纹相同的图像。 这些岩画 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上述骆越人的活动区域内,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人的作品,也是这一地区的骆越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实录。 ” (一)扶绥县铜鼓 旧县村铜鼓 《扶绥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永康州旧县村(今扶绥县中东镇旧县村)一农民于横山耕作时获一面完好铜鼓,完好无缺,土锈深碧,古气盎然。 径围约六尺余,高五尺;槌心隆起,稜下稍丰而腰渐束,底如其面;鼓面环边踞蟾蜍四,其二各负小螺;周身环轮三十九道,疏密相间,杂以细纹或圆心或斜纹,旁有两耳。 石柱岭铜鼓 据《扶绥县志》和蒋廷瑜 先生提供资料称:1985年 2月,扶绥县昌平乡四和村恒丰屯西北角石柱岭出土了一面冷水冲型铜鼓,面径 73厘米、高 45厘米。 鼓面中心饰太阳纹 12 芒,芒间夹心形纹,其余晕圈饰栉纹夹同心圆纹、复线交叉纹、变形羽人纹、变形翔鹭纹、眼纹、圆心垂叶纹等到。 面沿逆时针环列 4只蛙。 胸腰间有 2 对扁耳,胸、足内壁又各有 2对钮。 已残。 藏于广西博物馆。 扶绥左江铜鼓 蒋廷瑜先生提供资料称 : 在扶绥左江捞出一面铜鼓,已破碎,据说是在左江扶绥段捞沙时所获, 2020年底被一收藏家收藏。 鼓面基本完整,有一部分保存到鼓腰部分,另有一大残 片保存鼓胜负难测以下至足,因而可以复原。 经广西博物馆文物算得专家拼接、整形、修复,已基本恢复原貌,是大型的冷水冲型铜鼓。 鼓面直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