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分析内容摘要:

,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 “不平衡关系 ”以及它的表现。 本章常见问题。 文 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 13 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简述并指明片面性。 文学活动 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 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 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 我们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中,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特征。 “劳动说 ”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 而其中 “劳动说 ”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 有更大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千差万别。 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 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 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 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 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 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 ”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 “劳动说 ”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 如 “巫术说 ”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但巫术说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 “劳动说 ”出发就可看 到,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达成的矛盾。 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 会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 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 “游戏说 ”、 “宗教说 ”也可作出相似分析。 “劳动说 ”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 经济因素,是对文学发展起最终支配作用的因素。 但这个最终支配性因素不是 “唯一决定性因素 ”。 14 恩格斯在给约 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如果将这种最终决定性因素 说成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唯物史观变成了一种空话。 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 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 “五四 ”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 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 恩格斯曾说过,法的观念是受经济状况制约的,它要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但是,它又有着自身的运作逻辑(诸如形式上的公正性,运用中的可操作性等),这样就使得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显得模糊和疏远了。 同样,文学发展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 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 的。 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入了发达阶段。 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是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 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 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 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来,成果丰硕,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 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从 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 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文学活动是人在有审美意蕴的语言系统中进行审美创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接受的活动。 从其内部的构成来说,文学活动涉及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涉及审美的反映、表现 、形式上的创造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等多个环节,文学 活动是这些环节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文学活动的内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 以《诗经》为例,春秋之前,社会上流传的 “诗 ”成千上万首,传说孔子将其纂集删编为一册,只取 305 首,称为 “诗三百 ”。 他将主体归纳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 ”的含义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合乎礼仪规范,有助于增进社会伦理秩序的。 孔子的这一概括将本来是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的写作动机下创作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诗经》的阅读就是在孔子的这一诠释下来接受的,就是说,它的创作状况的差异在接 受活动中得到了整合,体现出统一的特性,并且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起到了示范性的影响。 在这里体现出了文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整体性。 进一步看,孔子对于《诗经》的诠释还不单纯是从文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论说的、或者说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双重性中,孔子更看重的是其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方面的特质。 孔子告诫其子孔鲤 “不学《诗》,无以言 ”,这并不是说不学《诗经》就不能说话,也不单纯是说学《诗经》是掌握修辞方法,使言辞富于美感,而是指《诗经》表达的 “哀而不怨 ”、 “乐而不淫 ”的情绪和态度,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言行, 使人达到谦谦君子的要求,这样的 “君子 ”可以在社会中起到一种做人的示范作用。 这和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以 “仁 ”、 “忠 ”、 “孝 ”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加强其思想、政治上的统治,也是相一致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诗经》的观点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相关联的,文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有着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机联系。 15 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文学发展中,对其进 程起直接影响的可能是诸如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如果对进程的每一阶段都用经济因素来解释,就可能显得牵强,从而使唯物史观的观点本身成为 “空话 ”。 所谓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说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在对因果链进行分析时,虽然有些结果并非经济在起直接作用,但其根本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经济因素。 以中国格律诗体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它有着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也有着当时社会一般文化状况作为其发展的动因,这种发展动因本身就不是单一的,它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也并非无关,在隋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统治者已消磨了收复故土的雄心,沉溺 于笙歌燕舞的享乐生活中。 南朝的音乐创作包括歌曲创作向着精巧化发展,并且流风所及,成为时尚,从杜牧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多少可窥见当时的状貌。 歌曲中的歌词对于音韵、字数、节奏的要求与吟诗中 “四声 ”、 “八病 ”的认识,与歌曲创作的特性相关联。 至于隋唐实行开科取士的制度,则与隋朝统一中国后,原来的门阀贵族势力并非隋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关;加上战争的浩劫也使得原来有权势的贵族势力受到侵削,社会的势力集团重组了,因而,隋实行科举制既可招贤纳士,扩充政权的权力基础和号召力,也是对新的社会状况的一种适 应。 同理,唐沿袭科举制也有相似原因。 在这一变革中显示了社会经济利益在分配上的调整以及随之在政治利益上的适应,而格律诗的兴起则可看作是这最初动因的一个间接结果,或者说格律诗兴起的近因与科举制有关,其远因则与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有关,在这里有着经济关系变化的因素起作用。 本章练习 (单项选择) “ 神游物外 ” 的是( )。 A 王夫之 B 陆机 C 刘勰 D 司空图 ( )。 A 尼采 B 立普斯 C 克罗齐 D 波德莱尔 ( )研究。 A 历史主义 B 谱系学 C 后现代主 义 D 解构 ( )的分析方法。 A 文本细读 B 二元对立 C 解构 D 语境 5.“ 诗言志 ” 最早出自( )。 A 《乐记》 B 《典论 论文》 C 《尚书 尧典》 D 《毛诗序》 “ 人是目的 ” 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 ): A 费尔巴哈 B 康德 C 席勒 D 歌德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 ): A 阿多诺 B 杰姆逊 C 哈贝马斯 D 福柯 “ 陌生化 ” 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 “ 扭曲 ” 的语言使现实生 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 )。 A 女权主义 B 结构主义 C 俄国形式主义 D 英美新批评派 “ 隐含的读者 ” 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 A 姚斯 B 伊瑟尔 C 哈贝马斯 D 兰 塞 姆 《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 ): A 巫术 B 宗教 C 游戏 D 劳动 : “ 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 ) A 列维 斯特劳斯 B 马克思 韦伯 C 普罗普 D 弗莱 16 第四章 文学活动 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本节概述: 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 2:文学的审美含义 17 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 3:文学的通行含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