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文注释翻译内容摘要:
最高精神境界,他崇尚原始社会那种无君子和小人之分的耕而食,织而衣,无优无虑的社会制度。 他塑造一批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神奇形象。 这些至人、神人、真人和圣人都有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达到“吾丧我” 的境地;都有“登高不懦,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的神通和情感;都有寝不梦,觉不忧、食不 甘、息深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兔于刑罪的性格;都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能力;都是“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 不喜求,不缘首,无谓有谓,有谓无渭,而游乎尘垢之外” (《齐物论》)的人。 所以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追求其无名、无功、无用的真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理想。 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除了表现于追求理想之外,还集中地体现在他创造人物的艺术风格上。 他把具有至德的人都描绘成被兀刑之后断了足的人,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描绘成支离无脤、支离疏那样德全而形不全的人。 而在 《人间世》中又创造了庖了解牛、《列御寇》中创造这了朱泙漫学屠龙、《天道》中轮扁斫轮等技艺高超的人物。 所有这些既说明庄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也出自艺术创造的灵感。 再次,庄子也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 在他的著作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 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 他除了运用前人创造的词汇外,还独创一些自己的单音词汇。 如在 1979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就收入《庄子》的单音词 118个,其中如:侗、■、俋、俍、偃、窅、窗、寥、枪、悖、悄、茶、扼、 蕉、拸、掊、呿、嗌等,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涵义。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单音词汇运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双音词,这是他对古汉语词汇的一大贡献。 仅《辞海》就收入庄子创造或有独特涵义双音词的条目 169 条,其中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结构的词汇十分丰富。 诸如:尘埃、浑饨、精微、秕糠、桎梏、槁木;南冥、真人、厉风、全人、内视、小成、大言;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状态所用的重叠式双音词尤为突出,如:役役、徐徐、淳淳、剪剪、俞俞、调调、值值、窃窃、数数、局局、搰搰、捲捲、啍啍、噭噭、苍苍等。 在他所用的词汇中也创造了自己的哲学范畴和概念, 诸如:天道、天人、天机、天和、天真、天倪、天籁、大本、大方、大块、大冲、大一、太虚、坐忘、有待、心斋、以明等。 庄子不仅独创了一些单双音同汇,而且还创造了一大批至今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 据有人统计,甘肃师大中文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的 5500 多条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 73 条;常州市教育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的 6800 余条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 197 条。 我们从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编辑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和上海出版社语汇编辑室部分人员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查到 收入庄子的成语148 条。 有些成语至今人们还在经常运用。 诸如:《逍遥游》中的“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摇直上”、“饮河满腹”等;《齐物论》中的“槁木死灰”、“朝三暮四”、“见弹求鸦”,《达生》中的“昭然若揭”,“呆若木鸡”、《养生主》中的“踌躇满志”、“目无全牛”、“扈了解牛”,《大宗师》中的“善始善终”,《知北游》中的“每下愈况”,《天运》中的、“劳而无功”,《山木》中的“少私寡欲”,“似是而非”、“送往迎来”,《庚桑楚》中的“迫于眉睫”,《徐无鬼》中的“害群 之马”,《盗跖》中的“文过饰非”等都是人们在言谈或写作中常用的。 在《逍遥游》一篇三章中,庄子就用 11 个成语,在《秋水》中仅 179 个字的段落中就用了“蚊虻负山”、“商距驰河”、“陷井之蛙”、“用管窥天”、“用椎指地”、“学步邯郸”六个成语典故,可以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如果说庄子的散文寓言体裁是一个特点,那么在文字上成语典故化则是一种特色。 (五)庄子的思维方式 庄子是集哲学家、伦理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思想家。 因此,他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合为一体的。 庄子虽然不象惠施那样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但是在他的著作中运用逻辑思维,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也是不乏其例的。 诸如“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子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逍遥游》)用了逻辑思维的推理。 而《天下》中对各家的评论也都利用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 庄子用寓言典故对人物加以塑造都是用形象思维的。 如他运用形象思维塑造扈了解中钓形象时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窘然响然, 奏刀 经首之会。 ”他塑造德全形不全的支离疏时写道:“支离疏者,颐隐于脐,庸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他也用形象思维塑造了儒以诗礼发家的人物。 说:“儒以诗礼发家。 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 事之何若。 ’小儒曰: ‘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故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接其鬓,压其频,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用形象思维把大小儒者为得珠私利的不择手段,描写得淋漓尽致,又运用形象思维描写了任公子钓鱼的故事。 故事说:“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车以为饵,蹲乎会稽,投于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庄子所写的百余个寓言故事都是运用了形象思维的产物,这一点可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 庄子不仅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又是以他的直觉思维为基础的。 过去有人把庄子的直觉思维作为直觉主义进行批判,我们是不能苟同的。 庄子的直觉思维固然有神秘主义的东西, 但是其中有更多的积极成果,值得我们重视。 众所周知,在先秦诸子中老庄的直觉思维是最发达的。 作为人类认识史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之一种的直觉思维,应当加以研究和总结,而中国认识史上的老庄直觉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重新认识,加以批判地继承。 庄子的直觉思维的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人的直觉思维一样,是一个直觉激发、直觉想象、直觉类比和直觉判别的过程。 庄子直觉思维的直觉激发是指他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外来的信息刺激下,由联想所得出来的新观念。 如庄子在借匠石之齐得到栋社树之大 而寿长的信息时,马上就联想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谆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樠,以为柱则矗。 ”而得出新的观念是“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庄子的直觉想象更是十分发达的。 所谓直觉想象,是指他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用来认识事物。 也就是说,庄子可以把他的头脑中长期记忆蓄存的各种知识块和潜知的思想原素随机调动和组合,直接显示出新的关系、符号和事物。 在《逍遥游》中,当他写北海中鳏变大鹏飞向南海时,马上就调动了齐谐所载的材料来证实其典故。 列御寇乘风而行、南郭子聂的“吾丧我 ”,三籁相吹,狙公赋茅,倏忽凿七窍,神人吸风饮露,至人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等等,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庄子想象力的产物。 庄子的直觉类比,是指他在认识过程中,把已有的意象作为前提,从部分机制到整体机制的类比类推而得出新知识的方法。 他在《大宗师》中的三日外天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而后能朝彻,就是一层一层的认识最后达到大彻大悟,一切皆明,是其绝对的道。 庄子的以物喻人、以事喻人、以古喻今等都是类比类椎的方法。 庄子的直觉判别,是指他对认识的对象不用推理的方式,而是采取直接体认的方式来断定事物。 庄子的“天地与我井生”和“万 物于我为一”的判断就是直觉判别。 他讲的认识事物的“莫若以明”也是直觉判别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直觉思维还具有系统的整体性、不精确的模糊性、求异的创造性和预见的洞察性等特点。 庄子善于把认识的客体作为从结构、层次、功能所构成的整体机制上把握事物。 庄子的大、全、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客体看作是一个整体。 如他把进化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他在《至乐》中指出:“久竹生于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他总是把天、人、物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来认识的。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 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夭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知北游》)他认为天道、帝道,圣道都是“道”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 (《天道》)就这一点来说具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 就认识的 主体来说,庄子又总是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潜意识、感觉、表象,意志、 美感、想象等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内容来构成他的认识主体的结构。 他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又要看到事物的功能,既要看 到事物之间的差别,也要看到事物的取向。 这就是他在《秋水》中所说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 这段话虽然是庄子相对主义的立论,但是就 其思维方式来说还是有整体性的。 至于在认识的主体结构上把知、情、意结合起来的例证,在《庄子》中到处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 庄子直觉思维的模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此亦一是非,波亦一是非”相对主义理论的创造。 对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理想人物的创造,对心斋、坐忘、以明、有待哲学概念的创造,对一百多个寓言典故的创造,都是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所致。 而他所创造的东西虽经历代学者的不同解释,却始终解释不完,这就是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缘故。 庄子直觉思维的洞察性,是指他在阐述其道理中,在创造其寓言典故中,预见了事物的发展趋势。 如, 他在观察当时的社会的弊端时就预见到:“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干世之后。 干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 (《庚桑楚》)这种直觉思维的洞察性已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人吃人的残酷统治所证实。 三、庄子生平史料及 《庄子》的莫伪问题 (一)生平史料 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 自己陈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鬼》诸篇之中。 在 《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 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 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必须首先从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为这是最可靠的史料。 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学校友会 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 1961 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附录本)。 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 (二)《庄子》的流传和卷篇 最早记载《庄子》一书情况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高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从这里 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自注:“名周,来人。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 ”日本武内 义雄《庄子考》说,五十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 晋朝为《庄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 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 向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泛。 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 我们撰写的《庄子译注》也是按这个篇序注译的。 (三)《庄子》的真伪问题 《庄子》一书同其 他先秦子书一样,在真伪问题上争论很大。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提出种种怀矮。 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 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跖》、《渔父》。庄子原文注释翻译
相关推荐
本题完成 10. (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 ; ( 2)利用函数计算奖金项的值,公式是“满工作量为 40,满工作量的奖金为 800 元,工作量不足的奖金为 600 元”; ( 3)利用公式计算实发工资项的值,公式是“实发工资为基本工资加奖金,再减去住房基金和保险费”; ( 4)同名存盘。 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 →选中奖金项下的一个单元格,点插入,点函数,点IF 函数,在对话框中
设 计 复习要点或题目 教学方法 提问 新课教学内容、要点或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起源、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招标阶段、投标阶段、评标与决标阶段、签约及履约阶段。 基本要求: ( 1)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 2)熟悉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 重点: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 讲授
举谋划工作,把好人选审核,着力把德行好、作风实、能力强的群众选到村两委队伍中来。 很荣幸能够在此代表企业发言。 “十二五”期初以来, ****在领导和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全球化的视野开 展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在化工新材料行业崭露头角。 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回顾过往历程,企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在座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兄弟企业的鼎力相助。 在这里
概念和基本知识能够准确地解释和阐述。 这部分内容可以出成简答题和其他客观性试题(判断题或填空题)。 B. “ 领会 ” —— 是指对课程 中的难于掌握的基本理论能够清楚地认识与准确地表述。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 简答题 为主。 C. “ 分析与应用 ” —— 是指能准确、清楚地表述有关知识,明确这些知识的内涵,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分析 学前教育健康教育 的相关问题。 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出成简答题、论述题和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春秋庄公元年》:“王姬归于齐。 ”《谷粱传隐公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 萑:即荻,“枫叶荻花秋瑟瑟”,是芦苇中的一种,这里“萑苇”用作动词,指收割芦苇。 毛传:“预蓄萑苇,可以为曲也。 ” 【蚕月條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 蚕月:开始养蚕的月份,指夏历三月。 條:动词,斩截枝条。
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二维电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第六章 核酸的分离和纯化 第一节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掌握】核酸的浓度和纯度鉴定。 第二节 基因组 DNA的分离与纯化 【 掌握】基因组 DNA的分离方法和原理。 第三节 质粒 DNA的提取与纯化 【掌握】质粒 DNA分离方法和原理。 第四节 RNA的分离与纯化 【熟悉】 RNA抽提, mRNA的分离和纯化。 思考题: 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