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辟之: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内容摘要: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 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②。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初冬夜饮① 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 《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 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 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 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古诗词鉴赏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 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 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 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 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鉴赏其语言;鉴赏其表达技巧。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 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 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 1 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 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 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 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 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 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 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