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广东高考语文二轮突破系列47实用类文本之新闻阅读内容摘要:
政绩的一杆秤。 结合文意,说说“这杆秤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根据这一内涵以及文中采访涉及的多方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就“价值、职责”等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高效示例 2: 寻找策略,力求增分 —— 人物通讯练习讲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通讯的文体特点,以掌握通讯的文体特征为增分点。 ②讲评《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找出答题的缺漏点,在反思中增分。 过程与方法: —— 练习讲评、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树立对做实用文通讯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把握根据文体特征来解答人物通讯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学习目标,导入 二、 知识回顾:通讯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 时效性、真实性、语言生动、简明 三、练习回顾 :通讯《擦鞋者说》的题目设置 本卷第 10 页( 共 20 页 )。 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4 分) 参考答案 ⑴(举例略)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形象,(举例略)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 ,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 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 6 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于人物】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于内容】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于语言】 —— 由此可见:有意识地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是增分的有效策略。 四、小结通讯中常通过什么手法来体现通讯的特点 真实:直接叙述事实材料 用数据 叙述人称(特别是第一人称) 引用话语„„ 时效:选材的角度 生动、简明:语言的角度 五、“在评析中验证,寻找策略、力求增分” —— 评讲《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通过叙述邰丽华的事迹来褒扬慈悲和善良的品质(新闻价值)。 理清思路:第 1 段:总写邰丽华给人留下的印象。 第 2 段:邰丽华的艺术造诣和宽广的胸襟; 第 4 段:邰丽华带领中 国残疾人艺术团自立自强; 第 6 段:邰丽华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二)评析第 20 题 评析第一问:这篇通讯为什么不选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的材料。 ( 2 分) ①明确答题的切入点:考查“选材” ②明确选材的要求: —— 是为了主题服务(写邰丽华的慈悲和善良)。 ③展示学生的作答,通过学生的点评,找出答题的缺漏,明确增分的方法。 ④展示参考答案,展示评分标准,明确答案的侧重点。 ⑤反思得出结论:较多同学忽略了通讯的文本特征(时效性)导致失分,由此可见,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有助于增分。 :通讯新 选取的这些材料各表现了邰丽华的哪些特点。 ( 4 分) ①明确考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本卷第 11 页( 共 20 页 ) ②展示学生的作答,展示参考答案,反思答案,总结错因。 ③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审题不清,只概括了人物的特点,没有举材料为例; 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但角度不清晰,有重叠。 筛选能力有所提高,但筛选之后的整合能力较弱。 ④针对答题情况,明确解决方法:加强审题,把握题干的关键词,明确要求。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抓事例→合并同类项,加以概括。 (三)评析第 19 题:作者为什么用“千手观音”来比喻邰丽华。 ( 4 分) 明确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明确答题的切入点: —— 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找到相似点,那么,邰丽华与“千手观音”有什么相似。 ①艺术形象( 2 分) ②内在精神( 2 分) 审查自己的答案,找出答题漏洞。 展示学生答案,大家评评看,指出答题的漏洞 展示参考答案,明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 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 ①审题时没有把握住关键词,多数同学只扣住“观音”来答题,却忽略了“千手”; ②信息整合能力弱,只会摘抄列举事例,不会归纳概括; 六、实 战练习 —— 即堂做《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第 20 题。 限时: 10 分钟 学生做限时训练。 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打分,并说明理由。 每位同学根据小组的评议,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给自己的答案升格。 七、总结: —— 提高文体意识,审题意识,善于在筛选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是我们提高分数的有效策略。 八、课后作业: —— 完成《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其他各题。 六、模拟新击 广东惠州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 21 题。 钱伟长:矮个子的 “ 科学巨人 ”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 2020 年 7 月30 日辞世,享年 98 岁。 “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 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 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 1. 49 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 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 ” ,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 13 秒4 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 本卷第 12 页( 共 20 页 ) 钱伟长 1912 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 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 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 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 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1931 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 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学任教。 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 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 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 系去。 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 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 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 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 “ 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 70 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 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 一个学年下来,他 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 70 以上。 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归心似箭为报国 1940 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这时,钱伟长仅 28 岁。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 1942 年授予他博士学位。 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 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 他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 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 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 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 1948 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 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 “ 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 ” 钱伟长毅然 填上了“NO” ,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噩梦醒来是早晨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 三钱 ”。 正当钱伟长雄心勃勃地攀登新高峰的时候,一场历时 20 余年的苦难落到了他的头上。 他被错划为 “ 右派 ” ,受到了极不合理的待遇。 “ 文革 ” 期间,虽然缺乏起码的工作条件,但钱伟长以非凡的毅力,推导了 12020 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其中不少很有实用价值,也是前人所未知的。 „„ 1983 年, 70 高龄的钱伟长以年轻人般的活力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 我没有休闲。20xx广东高考语文二轮突破系列47实用类文本之新闻阅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