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中考作文写作素材精编:珍惜篇内容摘要:

现在,美国许多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非常流行 “吃苦 ”教育。 为了使生下来就不缺吃不缺穿的孩子们明白生活中还有苦,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还有许多需要同情和援助的人,有些学校甚至组织学生上 “要饭课 ”,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体验饥饿。 为了教育孩子们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一些学校将 “忆苦教育课 ”设为必修课。 位于马里兰 州的温顿小学连续开设 3 天 “要饭课 ”。 吃午饭时,大多数学生扮成流浪汉、乞丐或者穷人,到学校开设的大锅前排队领取食品。 他们要来的饭菜不仅不足以吃饱肚子,而且饭菜的质量也相当粗糙,有时只是些很难下咽的水煮土豆。 学校还配合忆苦教育,给孩子们讲述美国普通人的过去的生活,告诉孩子们即使在当今的美国,每年至少仍有 100 万无家可归者。 而在全世界,生活在贫困当中、靠乞讨为生的贫困人群至少有 2 亿人之多。 旧金山市开展的 “体验饥饿 ”活动中,全校 11~ 14 岁的孩子们都积极参加。 扮作穷人的孩子只能领到一份少得可怜的粗制面包。 在 体验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饥饿的滋味儿,而且还明白了不应该浪费粮食,更应该同情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 澳大利亚课本公用制度(教会孩子如何珍惜) 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都是公用的。 当地法规规定,课本必须一届一届传承,直到不能再用为止。 即便某些内容过时了,也只能多几张修订的活页,而活页也要届届相传。 我国一位出使澳大利亚的外交官,为了给刚转学到那儿的孩子暑假预习准备资料,给一位澳大利亚友人打电话,借一套他儿子上学期的课本。 但是却没借到,原来友人的儿子上学期用的就是不知传了多少届的课本,且早就 按规定在放暑假前交还学校了。 等到自己的儿子上学后,他翻看了儿子带回家的书,除了蓝色封面上有些沧桑旧迹外,整个课本的内页几乎都是簇新的。 许许多多身心活跃、好动好玩的小学生,竟在保护旧课本上表现出如此的自觉。 他感到惊奇了,而从儿子那儿得到的答案竟是那样的简单 ——老师教导简洁明了: “让你下届学生对你的信任,从给他们一本虽旧如新的课本做起。 ” 澳大利亚是一个林木资源极为丰富的富裕国家,却如此珍惜资源。 同时,课本的 “公用 ”是在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和榜样,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美好的一环、美好的一分子,并因此满 怀欣慰与动力。 且能从小培养孩子对法规的尊重与自觉;成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使人珍惜自然,也珍惜自己与别人的劳动,进而珍惜生活,提高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还能在身心活跃和好玩好动的天性里,同时训练人的理性。 耕种自己的地(自己的才会珍惜)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罗。 盖帝创业之初,没事便到各油田巡视,每次总看到浪费和闲人,他都会把工头找来,要求消除浪费和闲人。 但是,下次再 去,浪费、闲人依然如故。 保罗。 盖帝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不常来,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呢。 尽管再三告知,却不见改善。 后来,一位管理专家教给保罗。 盖帝一句话: “耕种自己的地。 ”保罗。 盖帝醒悟了,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 25%由各位全权分配。 以后,保罗。 盖帝再到各地油田去巡视,发现不仅浪费、闲人绝迹,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如此高效率经营,使保罗。 盖帝在后来的一次次兼并大战中获胜,发展壮大为石油王国。 节俭的刘少奇(学会节俭,珍惜钱财) 1961 年,刘少奇同志要出国去参加一次国际共运的会议。 工作人员考虑到那里天气寒冷,要给少奇同志添置一件新大衣,他坚决不要。 无奈,工作人员只得从一件旧大衣上拆下皮领子,缝到另一件比较厚实的旧大衣上。 少奇同志对这种 “改 ”法很满意。 此后,这件大衣一直伴随着他。 还是这一年,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病愈出院,工作人员要用少奇同志的专车去接,由少奇同志按路程付了车费。 刘少奇同志吃饭十分简朴,他一般是在夜间工作, “早餐 ”常常是稀饭、咸菜,偶尔才加一两个鸡蛋。 “晚饭 ”一般在零点以后,为了不影响工作人员休息,通常是由王 光美同志来做这顿饭。 其实,这顿饭通常又是把家里人中午吃剩的饭菜烩一烩。 大家开玩笑地说,王光美同志成了 “烩饭厨师 ”了。 不添新衣,不坐公车,不讲吃喝,这几则小事,固然小矣,却闪耀着夺目的道德光辉。 恩格斯处理遗产纠纷(珍惜亲情) 恩格斯的父亲是一个殷实的工厂主,生前与欧门家族的几个弟兄合伙经营 “欧门一恩格斯 ”公司。 1860 年 2 月,他与世长辞。 过了一个多月,恩格斯的母亲也得了重病,生命垂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