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诗歌阅读doc内容摘要:

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 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起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 很好。 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会儿。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蝉鸣。 读 正 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 (一 )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 次 ,后两 句抒情 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 次 ,后 四句抒情 主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 上片 阕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 次 下片 阕 :抒情 主 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 前后内容 (即写景与抒情 )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 前后内容 (即写景与抒情 )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如: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题竹石牧牛 (并引 )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①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 ③ ,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①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 野次:郊野。 ③ 棰:鞭子。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 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苦 寒 行 刘克庄 十 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 ① 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 ② ,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 ③ 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① 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② 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 帏箔:帐幔和帘子。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 《苦寒行》是乐府旧题,多写军中兵士在雪天寒夜难以忍受的苦楚。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 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 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 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参考答案: 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 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二 )读懂 “ 诗家语 ” “ 诗家语 ” 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 1. 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这是 “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 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 “ 楼 ” ,颔联之 “ 悠 ” ,尾联之 “ 愁 ”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 “ 晴川历历 ”“ 芳草萋萋 ” 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第一句的 “ 葡萄美酒 ” 是第二句 “ 欲饮 ” 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 “ 葡萄美酒 ” 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 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 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 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 “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 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 明月 ” 居然可以 “ 满载 ” , “ 秋江 ” 居然可以 “ 平铺 ” ,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 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 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3. 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 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 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4. 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 按常理,应先说 “ 昨夜 ” ,再说 “ 今朝 ”。 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 “ 逆挽 ” 笔法。 ————————[特别关注 ]——————————————————————————— 会翻译古诗歌 在读懂 “ 诗家语 ” 的基础上,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 如杜甫的《登 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 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在 “ 读懂 ” 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 “ 明 ” 字:明诗意,明题意。 ————————————————————————————————————————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 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 点明了地点 (南湖 )和时间 (早春 ),暗示了事件是诗人在早春赏景的活动,奠定感情基调。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 风将乌云散开,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返照在湖面上形成倒影,复有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而湖面之水 ,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草坪。 由于身上雨水未干, 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连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年年身心的忧愁减少了心情。 (3)有明显 “ 诗家语 ” 特征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 生。 (4)请在颔联中 的 “ 乱 ” 和 “ 平 ” 中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 乱 ” 是自然、随意。 这一 “ 乱 ” 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 的神态活画出来。 “ 平 ” 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 的整齐,其次它与 “ 铺 ” 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 的茂盛。 (三 )抓关键词句品情态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 “ 闪电战 ” 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 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 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 方法 举例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是诗眼句,而 “ 留 ” 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 “ 留 ” 字表现了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