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内容摘要:

队的危害有三种 ⑥ 厌恨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国语》 译文:赵盾(宣子)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恨 1假 读音一: jiǎ ① 借 狐假虎威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黄生借书说》 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 ② 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劝学》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 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 给与 汉【间隔】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谭嗣同》 译文:汉【间隔】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6 ⑤ 假,不真,与 真 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 真 相对) 《狼》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 式来诱惑敌方。 ⑥ 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 《史记 ?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 ⑦ 相当于 “如果 ”、 “假如 ”,多 “假使 ”“假令 ”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如果、假如) 《报任安书》 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 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 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18.当,读音一: dāng ( 1)动词 ① 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② 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 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蜀道难》)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④ 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⑤ 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 斩。 (《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⑥ 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 2)介词 ① 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 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过秦论》)——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 3)副词 ① 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 迎取。 (《孔雀东南飞》)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 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读音二: d224。 ng ( 1)动词 ① 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② 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 ?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 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19.道, d224。 o ( 1)名词 ① 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② 途径,方法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③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7 ④ 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 道 理,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⑥ 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 2)动词 ① 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 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 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 ——哪里讲得完呢。 ④ 通 “导 ”,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20.得, d227。 ( 1)名词 ① 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 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 2)动词 ① 取得,获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 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②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 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④ 完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 通 “德 ”,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 3)形容词 ① 融洽 某亦 守法,与公甚相得。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② 对,正确 此言得之。 (《六国论》) ——这句话说对了。 ③ 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 ?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1.度,读音一: d249。 ( 1)名词 ① 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 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③ 制度,法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 3)动词 ① 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 8 ——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读音二: do ( 1)动词 ① 丈量,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② 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22.非, fēi (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 以前的做法错了。 ( 2)动词 ① 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 “不是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③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 3)副词 ① 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 “不 ”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 (《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 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23.复, f249。 ( 1)动词 ① 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 ?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 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 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 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 “我必复楚国。 ”(《左传 ?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 “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 ⑤ 通 “覆 ”,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 2)形容词 ① 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 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 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