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内容摘要:

育思想有两点重要内容, ②③ 句加以分述, ④ 句指出两点内容认识不清的危害,显然,前三句结合较紧凑,构成该段的第一层。 二、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文章结构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形成以及相应的层次安排的方法。 记叙类文章都有一定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换,有起因、经过、结束等过程,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 ,与此相应,记叙文思路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 1)纵式:即按时间顺序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安排层次。 ( 2)横式:即按空间变换材料或按材料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 3)纵横交错式:即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论说类文章一般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其思路往往是 “ 总 —— 分 —— 总 ”式,本论是文章的主体,其安排层次常为并列、对照、层进、因果、总分等。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 “ 倒金字塔式 ” :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 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 “ 新 ” ,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三、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分析文章结构 关键语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词句,文章的起始句或收尾句。 关键词语如表语意转折的 “ 相反 ”“ 与此不同 ” ,表递进的 “ 更 ”“ 而且 ” ,总结性的 “ 因此 ”“ 总之 ”“ 由此可见 ” ,指代性的 “ 此 ”“ 即 ” ,强调性的 “ 尤其 ” 等。 这些语句和词语对理解文章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之五 怎样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就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好的思路一般具有严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 由。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 “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 这就是说,只有弄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把握文章的真谛,可见,理清思路,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内容上理清行文思路 对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 例如 1993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4 题: 第二段中自 a 到 j 有 10 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 应使用分号的是(只境字母)。 这组考查的其实是理清语段思路的分析能力。 10 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四个意群,在 c、 f、 h 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思路、仔细阅读,不难看出内容上四个并列的意思: ① 概念的内涵固定化; ② 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③ 强调记忆和凝聚性思考练习; ④ 情感因素不足。 如果不从这四层内容入手,则会将其他阐释性的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不能理清这个思路,致使答案出错。 二、从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着手,弄清创作思路 从高考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把握作 者思路的考查,往往不会从全篇出题,而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就要依据试题的范围去分析材料。 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首先要分清第一层次在哪里,这是关键。 如果第一层次不是很明显、就要结合句意和连接词语来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 例如 1995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4 题: 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 ①②③④。 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 本题考查根据作者思路划分层次的能力。 全段四句话,首句 总说;句 ② 、 ③ 分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 最重要的 ” 两点,是并列关系;句 ④ 指出过去语文教学成绩 “ 不好 ”的原因。 所以第一层应划在 ③ 、 ④ 之间 现代文阅读之六 怎样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文章内容离不开对文章的分析,分析和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把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总览全文,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做到 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分析文章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是: 一、抓文中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 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它们往往就是内容要点。 例如 1995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5 题: 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王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 (每条不得超过 8 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 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回答这道题,从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抓住两个 “ 意在 „„” 一个 “ 目 标在于 „„” 的句子,就抓住了要点,即:一、死记硬背古书内容;二、生搬硬套作文程式;三、追求功名利禄。 二、抓题干中提示性的词语 有些题干中的提示语是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依托,我们不能放过。 例如 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7 题: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 60 个字) 答: 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 —— 只讲究乐式,莫扎特 —— 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 —— 感情突破乐式。 本题考查归 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就作者的原意而论,他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来阐述从 18 世纪到当时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 关于这一点,题干中已有提示:“ 由 „„ 到 „„ 到 „„”。 三、分析文章中所用的事例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用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证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也是归纳要点时必须注意的。 例如 1996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7 题(见前),从文章的首段我们知道,本题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处理 “ 乐式 ” 和 “ 表达感情 ” 之间的关系。 文中举例说明莫扎特是讲究表达感情的,又举例说他的 “ 音乐又是乐式 设计的杰作 ” ,可见他是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的,而巴赫则不然,欣赏他序曲 “ 好象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 ” ,可见他只讲究乐式。 莫扎特的创作比巴赫前进了一大步。 贝多芬 “ 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 这样便 “ 打乱 ” 旧乐式的对称,又举例子说, “ 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 ” ,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 “ 打散 ” 了, “ 打乱 ” 了,打散 ’ 了,也就是感情突破了乐式。 有了这样的分析和归纳,答案也就形成了。 四、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从整体把 握,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细枝末节。 例如 1989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9 题就必须从全文着手,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意思,即: ① 新诗与时代及时代的先进思潮之间有血肉联系, ② 新诗运动一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 ③ 新诗中的 “ 爱国诗 ” 所表达的国家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 现代文阅读之七 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在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概括中心思想是非常容易的事。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