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内容摘要:

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 ★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 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 ,封万户侯。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 ★ 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 要说那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几个月都不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恶,wū,何,什么。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赤壁 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 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 ★ 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 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 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 儿。 而,通“尔”,你。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 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 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 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 (三)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左右”。 ①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 ★ 那老人走了一里左右的路,返身回来。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侯嬴 (我 )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 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 【所以】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 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 尚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所在】。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 ,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 原来有这样一个处所,我暂且回到衙门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 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 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冰,是水变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 今天侯嬴帮助公子已经足够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 他。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 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是被宰割者(鱼和肉)。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 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被他俘虏的。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过秦论》) ★ 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不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 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东南飞》) ★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 (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 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③ 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 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4.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 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 如姬向公子哭诉。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等到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身边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现在 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是被宰割者(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 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高考语文 18 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下) №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 三个人在一起行路,在他们中间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 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 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 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人。 焉:在这件事情上。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 况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游黄山记》) ★ 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 哪 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 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实情。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 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 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 杀鸡哪里要用牛刀。 (三)语气词。 ,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③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 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 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着几千万座。 囷囷:jūn,曲折。 矗:高耸。 落:座、所,量词。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 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 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吾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 ★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 皇帝的宫车驰过,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 唉。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 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古代的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