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内容摘要:
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89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90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91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92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93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94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95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96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97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98 (二 )连词。 99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00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1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而 或省去。 102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103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04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5 ②当求数顷 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106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7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例如: 108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09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110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 例如: 111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112 (三)助词 113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114 ①受命 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115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16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117 (四)动词 118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用心 爱心 专心 12 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9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120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21 (六)通假 122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123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124 【以为】 125 1.认为 ,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26 ⑵把„„作为或制成。 127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 128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129 【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30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131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32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33 ①项王未 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134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135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136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7 十四 .【因】 138 (一)介词。 139 1.依照,根据。 140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141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142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143 2.依靠,凭借。 144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145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146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 147 3.趁着,趁此。 148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 149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150 4.通过,经由。 151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152 5.因为,由于。 153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154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 155 (二)副词。 156 1.于是,就;因而。 157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158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159 2.原因,缘由,机缘。 160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161 (三)动词 162 1.根据 163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164 2.沿袭,继续。 165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166 ②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167 十五.【于】 168 (一)介词。 169 1.在,从,到 170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171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172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173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4 2.“在„„方面”“从„„中” 175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176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177 3.由于 178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179 4.向,对,对于。 180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181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182 ③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183 5.被。 184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5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186 6.与,跟,同。 187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88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9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190 7.比。 191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192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 193 【于是】 194 1.相当于“于 +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195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196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 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197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198 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199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200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201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203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204 【见„„于】表示被动。 205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06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07 十六.【与】 208 (一)介词。 209 1.介词。 和,跟,同。 210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11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12 2。 给,替。 213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214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15 3.比,和„„比较。 216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17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18 (二)连词。 219 1.连词。 和,跟,同。 220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221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222 (三)动词。 223 1.给予,授予。 224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225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26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27 2.结交,亲附。 228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29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230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31 3.对付。 232 ①庞煖易与耳。 233 4.参加,参与。 234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235 5.赞许,同意。 236 ①吾与点也。 237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238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239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40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41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242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243 ①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44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245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46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247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248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49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 250 十七.【则】 251 (一)连词。 252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 就 便 ,或译为 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 253 ①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254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255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256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57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258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9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260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则 连用,每个 则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 就 ,或不译。 261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262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263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64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65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 可是 却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 虽然 倒是。 266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267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268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269 5.表示选择关系。 常 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270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71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72 (二)副词。 273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 就是。 例如: 274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75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276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277 (三)名词。 278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79 ①《论语》六则。 280 2。 准则,法则。 281 ①以身作则。 282 (四)动词。 效法。 283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84 (五)通 假。 同“辄”,总是,常常。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285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 286 【则是】只当是。 287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288 【则则】赞叹的声音。 289 ①连呼则则。 290 十。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
相关推荐
…………3 分 命题 Q : 2 , 2 2 0 x R x a x a 即方程 2 2 2 0x ax a 有实数根 ∴ 2(2 ) 4 (2 ) 0aa 2a 或 1a .…………6 分 ∵ “P 或 Q ”为真, “P 且 Q ”为假, ∴ P 与 Q 一真一假 …………8 分 当 P 真 Q 假时, 21a
_; 9.函数 xxy sin2 的单调增区间为。 10. 设函数 ( ) c o s( 3 ) ( 0 )f x x ,若 ( ) ( )f x f x 为奇函数,则 =__________ 11. 设 321( ) 2 52f x x x x ,当 ]2,1[x 时, ()f x m 恒成立,则实数 m 的 取值范围为。 12.
龙《古今小说》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____________,。 明 解缙 对联 2 , 得来全不费工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长江后浪推前浪 , ___________________。 (《 增 广贤文 》) 24 、 故 予 与 同 社 诸 君 子 哀 斯 墓 之 徒 有 其 石 也 而 为 之 记 , 亦 以 明 死 生 之大,。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十、第 359—
2 DNA结构特点: 双链螺旋结构,极性反向平行。 碱基互补配对,排列顺序无穷。 2判断植物体生长趋势: “长不长 ”――“ 有没有 ”(生长素) “弯不弯 ”――“ 均不均 ”(生长素分布) “均不均 ”――“ 光和力 ” 2 DNA粗提取和鉴定步骤: 6滤 5溶, 7析出 8鉴定。 2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判定: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 Ⅱ 无源难成对。 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