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轮总复习教案内容摘要:
棋局方。 次联写不必用棋局来较量胜负得失,不能用琴弦来记取五音。 这就将首联的怜爱上升到一种单纯的无私的境界。 专题作业 :以《考试金卷》中的诗歌专题为每日常规作业。 每日两小题,做在卷上,第二天交给科代表。 教后反思 : 11 / 32 第二讲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 通过第一讲的内容巩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答题技巧 通过 近年高考的典型 题型解析让学生掌握 基本技法和思路 教学重点 : 诗歌 鉴赏答题技巧的分析讲解以及训练 教学设计 : 例题分析 +技法说明 +课堂训练。 课时安排 : 约 3 课时左右。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 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 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 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 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 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12 / 3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 “朱雀桥 ”“乌衣巷 ”为东晋的繁华之地, “王谢 ”为东晋权贵豪门。 一为借景抒情, “野草花 ”“夕阳斜 ”,这 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 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 [注释 ]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初,陆游在南郑 (今陕西省 )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 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 (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学生在古诗鉴赏备 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 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鹧鸪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① 西都:指洛阳。 宋时称洛阳为西京。 ② 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13 / 32 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③ 懒慢带:一作 “支付与 ”。 ④ 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 “曾批给雨支风券 ”。 ⑤ 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 “几曾着眼看侯王 ”,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 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 诗歌中常 用的 表现手法。 ⑴ 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 ,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 思想情感。 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 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 用典 古 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来表达思想情感 ,这就叫作用典。 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 —— 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 —— 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 皆情语 ”,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 重要 标志。 借景抒情, 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比如 马致远的《秋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 “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 不幸遭遇。 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直接抒情。 ⑸ 衬托 14 / 32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 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 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0 年全国高考试卷 )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 ⑴ 制毒龙。 [注释 ]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高三语文第二轮总复习教案
相关推荐
三 慢跑 热身 徒手操 6 节 10` 充分活动身体各个关节 1 活动劲部操 2 扩胸运动 3 体转运动 4 弓部压腿 5 侧压腿 6 活动手腕、脚腕等 4 X8 语言提示,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提高动作质量。 四 尝试练习前滚翻 5` 语言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听讲,思考 仔细观察示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尝试练习,并思考。 5 通过教师示范,并设疑;
) 收拾器材:布置学生收拾器材。 4 x 8 五 分 钟 场地器材: 练习密度预计: 30 % 运动量预测: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课后小结:节奏不好。 动作不整齐。 广东番禺中学体育课表格式教案 第 3 周 第 4 课 教 学 内 容 三级跳远 广播体操 教 学 任 务 发展跳跃能力,结合短助跑三级跳远
、 几种主要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 (板书) (能量和热量概念对我们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 而人体的正常活动,是靠能量供应进行的。 ) 出示《成人热量消耗表》、《脉搏频率与能量消耗表》 项目 休 息 极轻体力劳动 轻体力劳动 中等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极重体力劳动 消耗热量 ( kJ/kg/日) 120—140 140—160 160—180 180—200 200—280 280—340 脉搏(次
的体积 . ,长方体 1111 DCBAABC D 中 , 11 AAAB , 2AD ,E 是 BC 的中点 . (Ⅰ )求 证 :直线 //1BB 平面 DED1 ; (Ⅱ )求证:平面 AEA1 平面 DED1 ; (Ⅲ )求三棱锥 DEAA 1 的体积 . , PA 垂直于矩形 ABCD 所在的平面, AD PA 2, CD 2 2 , E 、 F 分别 是 AB
情况的教学 过程。 (二) 认真研究课标与《考试说明》,为课堂高效提供保障 《数学课程课标》明确了我们授课的方向,《考试说明》指出了我们备考的目标。 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能够保证我们课堂授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 1) 比较新老《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内容的变化与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 ( 2)用课标、说明指导日常教学,研究考纲日常化。 ( 3)研究与实践并重,三年高考试题演练透。 (三)
x- 4|> 2, q: 1x2- x- 2> 0,则 p 是 q 的 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 4). Δ ABC 中, sinA=sinB 是∠ A=∠ B 成立的 条件 ( 5). 若 x,y∈ R, 则 cosx≠ cosy 是 x≠ y 成立的 条件 二.典型 例题 例 1. 已知 p: x2- 8x- 20> 0, q: x2- 2x- a2+ 1> 0,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