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内容摘要:
7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改善西部农业区。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铜梁县作为重庆市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不变。 保障县城 “ 两区四组团 ” 以及蒲吕互通口产业集中区的综合用地需求。 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范围内,优先保障铜梁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工业园区、龙文化发展用地以及 交通、能 源、水利等重要的基础设施用地 ,为将铜梁县建成主城功能拓展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 、“一小时经济圈”重要产业承接地、中华龙文化之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保护南部生态区。 以可持续利用为主,着力打造南部生态区,将巴岳山、毓青山建成铜梁县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为铜梁县建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十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做出的 “ 314” 总体部署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铜梁县主城功能拓展区、 “ 一小时经济圈 ” 重要产业承接地 、西部生态宜居名城和中华龙文化之都的总体发展定位,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保障全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指重庆新阶段发展的“ 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 ”。 其中,“ 三大定位 ” —— 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 一大目标 ” ——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 四大任务 ” ——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8 基本原则 ——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 —— 合理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 农用地 1)耕地保有量: 规划期间,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 2020和 2020 年,全县耕地保有量 分别不低于 公顷和 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在 公顷以上,分别占规划基期和末期耕地保有量的 %和 %。 3)园地面积: 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适当扩大面积,对其中耕作层没有破坏且条件较好的按照可耕地进行保护。 全县园地 2020 年和 2020 年维持在 公顷和 公顷。 4)林地面积: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 ,全县林地面积分别从规划基期的 公顷上调到 公顷和 公顷左右,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5)牧草地面积: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全县牧草地面积分别从规划基期的 公顷调整到 公顷和 公顷。 建设用地 1)建设用地总规模 :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9 公顷和 公顷以内。 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得突破 公顷和 公顷。 其中:城镇 建 设用地 控制在 公顷和 公顷以内 ,独立建设用地维持在 公顷,采矿用地维持在。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控制在 12791公顷。 3)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公顷和 公顷以内。 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 公顷和 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公顷和 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规模不少于 公顷和 公顷。 土地利用效率 至规划期末,土地综合产出率比 2020 年增长 4 倍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地比 2020 年下降 90%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促进 “ 森林重庆 ” 建设。 至规划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以上。 在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抓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行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章 土地利用 结构调整与布局 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 农用地 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0 农用地: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 耕地:质量稳中有升,坚持占 补平衡。 规划期间,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确保 耕地占补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 ;合理安排生态建设,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现有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 到 2020 年 和 2020 年 ,全县保有耕 地 在 公顷和 公顷以 上。 基本农田由 2020 年的 公顷减少到 公顷,共减少 公顷。 园地:规模适当扩大,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逐步提高。 将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扩大优质园地面积,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 同时,进行品 种调整,发展以名、特、优品种为主的集约生产。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园地规划达到 公顷和 公顷,分别比 2020 年增加 公顷和 公顷。 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生态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将生态建设与防护林、生态林工程的建设相结合,保护和建设好现有有林地,改造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积极培育未成林地,积极推进林地建设工作。 到 2020 年和 2020年,林地规划分别达到 公顷和 公顷,分别比 2020 年增加 公顷和 公顷。 牧 草 地:面积微量增加。 2020 年 全县牧草地为 公顷,到 2020年和 2020 年, 牧 草地增至 公顷,比 2020 年增加 公顷。 其他农用地: 面积适当减少。 2020 年全县其他农用地为 公顷, 到 2020 年、 2020 年其他农用地分别达 到 公顷和 公顷 ,分别比 2020 年减少 公顷和 公顷。 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1 (二)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 在严格 落实 上级下达指标的前提下 ,着力内涵挖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公顷和 公顷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积极开展农村废弃、闲置等低效建设用地整理。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全县城乡用地规模为 ,分别比 2020年增加 公顷。 其中, 城镇 建设用地 公顷和 公顷 ,分别比 2020 年增加 , 独立建设用地维持在 和 公顷 ,采矿用地 公顷 和 公顷,比 2020 年减少 公顷。 农村居 民点为 公顷和 公顷,分别比 2020 年减少 公顷和 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 建设 用地:充分保障县内主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 努力提升基础设施用地效率。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交通水利及其他 建设 用地规模分别为 公顷和 2900 公顷,比 2020年增加 公顷和 公顷。 (三)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用地效率,适度减少未利用地数量。 充分考虑未利用地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生态建设等中的作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 重,努力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的比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改造荒山荒坡, 改善生态环境。 到 2020 年和 2020 年未利用地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2 减少到 公顷和 公顷,分别比 2020 年减少 公顷和。 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布局 按照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 生态空间 的原则,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布局。 (一) 国土生态屏障用地布局 根据铜梁县自然地貌、河流水系等的分布现状,县内国土生态屏障用地主要分布在 巴岳山、毓青山 区、 涪江、琼 江、小安溪河、淮远河、平滩河、久远河 及沿岸地区。 同时, 在城规范围内的适当区域布设适量的单块面积较大的绿化用地, 在河畔、库周、渠边、塘坎营造经果林和水土保持林 ,用于改善县城的生态环境 , 创建适宜的人居环境。 (二) 协调安排 基本农田和基础设用地 在避让生态屏障系统的前提下, 合理规范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将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同时将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适当调出。 调整后基本农田主要分布于侣俸、平滩、少云、旧县、 永嘉等乡镇,其次分布于虎峰、太平、安居等乡镇。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用地。 结合县域内的自然 条件和现状特点以及规划期内的发展思路, 协调处理基础设施用地与城镇、村庄用地布局的关系,保障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 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 规划期间, 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以及蒲吕工业园区。 围绕 铜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3 梁县 “两区四组团 ”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县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 在此基础上,在蒲吕工业园区适当布设城镇工矿用地,保障园区发展。 农村居民点用地按照建设中心村、撤并零星户的方向进行布局,促进农房建设适度集中。 其中东城街道、巴川街道、南城街道和蒲吕减少幅度较大,减少的主要 去向为城镇建设用地占用 和农村居民点复垦。 (四) 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 生态 空间 规划期内, 发挥农用地的多重生态保护功能, 耕地、园地等多分布于“两江一溪三河”河谷地带的平 滩 、侣俸、少云、旧县等乡镇, 与核心生态网络体系共同构建 完善的城乡 绿色 生态空间,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 第五章 土地 利用 分区和空间管制 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根据铜梁县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规划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将全区划分为三大 综合分 区:铜中经济综合发展区、 铜西北粮食安全保障区、 铜南农林生态建设区。 铜中经济综合发展区 铜中经济综合发展区位于铜梁县中部,沿铜合产业带布局,是铜梁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包括巴川、东城、南城三个街道以及蒲吕、旧县、二坪、水口、土桥 、石鱼、虎峰、庆隆等 11个乡镇 (街道) ,区域面积 ,占全县幅员面积的 %。 2020 年,该区域总人口为 万人,占全县 %,预算内财政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4 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分别为 亿元、 亿元、 亿元和 亿元,分别占全县的 %、 %、 %和%。 该区未来发展定位:铜梁 县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重庆市西部地区旅游中心; 新兴的现代化城 区。 本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城市建设 以内涵挖潜为主、外延扩张为辅,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 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业、物流业、旅游业和工业,优先保障中心商圈、铜合产业带、金龙工业园、蒲吕互通口产业集中区用地;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全面改善城区绿化,构建以绿化带、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为主的绿色生态网。 到 2020 年,本区 耕地保有量在 22585 公顷以上,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保持在 21213 公顷以上 ; 建设用 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公顷、 公顷和 公顷以内。 铜西北粮食安全保障区 铜西北粮食安全保障区位于铜梁县西北部,是铜梁县农业经济发展区,包括维新、高楼、平滩、双山、小林、少云、安居、白羊、太平、侣俸 10个乡镇,区域面积 ,占全县幅员面积的 %。 2020 年,该区域总人口为 万人,占全县 %,预算内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分别为 亿元、 亿元、 亿元和 亿元,分别占全县的 %、 %、 %和%。 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2020 年) 15 该区未来的发展定位 : 铜梁县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农产品加工工业集聚区。 本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严格保护 耕地 , 加大农用地 整理和中低产田土的改造 力度, 提高耕地质量 ,扩大耕地 有效面积。 保障小城镇发展用地,适度安排农副产品加工用地, 同时合理安排 农村居民点复垦。 到 2020 年,本区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28159 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持在25742 公顷以上 ; 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 在 公顷、 公顷和 公顷以内。 铜南农林生态建设区 铜南农林生态建设区位于铜梁县南部,巴岳山和毓青山以及所包含的。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相关推荐
规划文本( 2020~2020年) 1铜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020~ 2020年)(送审稿)铜 梁 县 人 民 政 府二〇〇九年九月目 录第一章前 言 1第一条规划修编的目的和依据 1第二条规划修编的任务 1第遁晃卸舶誊全倡制惕裸筏蟹枕挡囤逃些卸裔 直冀比偏纠戮疹颗原薛毗打转渊弧荤扭匣旷啄 暑岭舔属瞪夺快迭彩 鉴南忻变析鲍注凳夸啪惮粒振掩惧宇 第三十条 法制保障 ...........
高纯阴极铜化学成分的仲裁分析方法按 GB/ T 13293- 1991《高纯阳极铜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标准阴极铜化学成分的仲裁分析方法按 GB/ T 51211996《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 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测。 ( 3)铜的性质及用途 铜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 序数为 29,属第一副族。 其性质为: ① 物理性质 铜是一种玫瑰红色金属,柔软、有金属光泽,密度为 8. 92
并承担相关费用,此费用已含在报价中。 因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罚款由承包人承担。 ( 5)已完工程成品保护的要求及费用承担 : 承包人负责已完工程的保护工作,保护期间发生损坏,由承包人负责重新安装及承担所涉 所有 费用。 工程竣工交付后由发包人负责。 ( 6)施工场地清洁卫生的要求: 承包人工地应符合标化现场要求,保持场地清洁卫生,费用自行承担。 ( 7)双方约定承包人应做的其它工作: A、
B: 12177。 1Kg C: 177。 1Kg D: 13177。 1Kg 19)残极洗刷槽的洗水为:( B ) A:一次洗水 B:二次洗水 C:三次洗水 D: 清水 20)我厂铅电解液循环量为:( A ) L/min/槽。 A: 2240 B: 2040 C: 1530 D: 1540 21)析出铅发软时,应提高( A )的用量。 A:骨胶 B:洗液 C:新酸 D:木质磺酸钙
.. 6 6. 通知和确认 ......................................................................................................................................................................... 6 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