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原文、译文及鉴赏内容摘要:

起 “君子之车 ”,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 “遣戍役 ”、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 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 “我心伤悲 ”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 “今 ”与 “昔 ”、 “来 ”与 “往 ”、 “雨雪霏霏 ”与 “杨柳依依 ”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 ”,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 “靡使归聘 ”,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李频《渡汉江》 )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 “我 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