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内容摘要:

)集体交流中,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哪些内容来说明这风景在你心中是“最美”的。 12 习作指导二 一、根据学生写作角度的不同,进行相关的指导。 写大自然中的美景 : ( 1) 、写好景物的基础在于观察。 观察要有序,做到和珅清楚,层次分明。 ( 2) 、写景要写出它的情趣,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生活中感动你的人和事。 ( 1)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带到语言文字中,把你认为最“美”的人和事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 2) 细节描写要生动同,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要善于发现并细致描绘最能体现“最美的风景”的内容。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三、学生交流习作,大家互评修改。 作文评讲 一、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习作要求。 二、总结此次习作的优点。 三、师生共同欣赏优秀习作。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第二单元 内容: 以“革命情怀”为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讴歌了延安精神,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井冈翠竹》赞扬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崇高品质;《沿着红军走的路》表现了革命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 困难的革命精神。 教学方法: 重视引导搜集,筛选资料,捕捉主要信息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中,更要引导学生继续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让学生在体验中悟读,力求品得更深,悟得更透。 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便于更深刻地感悟这种革命情怀。 课时: 12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13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 学习 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 教师 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 点拨来解决。 (三) “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 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 学习 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 1939年至 1943 年期间,日军大举 “扫荡 ”,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 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 2) 教师 范读。 (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 ang 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ang。 韵脚是:光、阳、 14 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 (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 1) 学习 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 ( 2) 学习 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 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 旅的, 教 师 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 (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 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 教师 点拨,解决疑点。 ( 1)自学三、四两节。 ①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 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 “高楼大厦 ”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15 ② 学生交流、 教师 点拨: a. “老牛破车 ”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 ”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 ”与 “不能丢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 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 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 2)自学五、六两节。 ① 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 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 ②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 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 学习 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 学习 、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 …… ,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 (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 (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 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16 (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 “追寻 ”,后面一个 “追寻 ”是对前面一个 “追寻 ”的(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 “金色的理想 ”)说明( “信念 ”),用( “明媚的春光 ”)说明( “温暧 ”),用( “火红的太阳 ”)说明( “光明 ”)。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5 井冈翠竹 一、教学目标: 学会 10 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 8~9 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 学习 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 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 贞、稠 ” 是翘舌音。 “ 蓬、腥 ” 是后鼻音。 “ 殷 ” 是整体认 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 “ 撇 ” ,不要写成了 “ 竖 ”。 “ 韧 ” 字右边的 “ 刃 ” 不要少写“ 点 ”。 三、集体感知课文: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反馈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读 14 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 “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17 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 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 要 求思考: ,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 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 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找出中心句:“井冈山 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 ②课文是不是单纯写竹。 (不是,是为写人而写竹)写什么人。 怎么写。 (借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写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 (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山人民象竹子那样在革命各个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彻底性) 18 ③井冈竹子具有怎样的风采 ?(见 2 节 )由“修直挺拔”“密密麻麻”联想到什么。 (岗哨、伏兵,比喻井冈山人民 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这样写属于何种表达方式。 作用是什么。 写作顺序如何。 ④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革命战争年代三写竹子分别联想到什么。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三个方面来写。 如何表现。 一写竹,用“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竹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 二写竹,用反问手法,写出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写竹,一语双关,用了排比、顶真、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叶、枝、鞭,根角度展开联想,赞扬了竹子尤其井冈人民顽强的生 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追问三写竹子,作者怎样运用双关手法的。 明写竹是“用具”“武器”,暗写什么。 明写竹子不低头,不弯腰,暗写什么。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