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加译文文档内容摘要: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 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释意: 古代擅长修道的贤圣,通过普通的细微现象能了知宇宙中至深的大道理,所学深不可测,因为一般人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勉强形容他们一下: 他们闲舒的样子好像是冬季的冰川, 他们谨慎的样子好像是怕打扰四邻, 他们庄严的样子好像是参访的客人, 他们道术的威力好像能使积冰顿消, 他们敦厚的品质好似是自性本有, 他们心胸宽广好似是广阔山谷, 他们清净无染著而善于溶和, 他们安然的样子好像是深广的大海, 他们淡泊的样子好像是永远没有尽止, 谁能像他们一样终止浊欲, 安静下来能慢慢达到清净吗。 谁能像他们一样长久安守清净, 心动则欲生。 持守此道者不能有与道无关的其它欲想,只有把其它无关的欲想都撇掉,所以才能超凡入圣。 古文第十六章:专一守静,从有入无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 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指的是安静的打坐,将身心放松到至虚,至静) 坐在那里入静,只是入静的伊始,掌握一定的道理以后,则不拘于行住座卧。 释意: 专一守静,细致到极限,可以见宇宙实相, 万物生化遵循着各自的规律,我以观察到他们的轮回返复, 这世间万物的所有生发,最终都会各自回归其根本, 归根的这种相状叫清静,清静即是生命的回归, 生命的回归即从有形回归到无形,无形就是常,知性命之常者则明,不知常者处颠倒妄相之中, 妄者所行皆是造恶。 知常者有容,公平公正的包容,公平公正的包容全部的万物,万物皆应天而生,天道即是道之表率,天道即是长久之道,如此了诸法实相,勤修道业,没有身体了就没有危险。 古文第十七章:上下三根,功成信先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哉。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解读: 这一章,其实是对第十六章,修炼境界的补充。 根性不同的人各自对道所持的态度也不同,不管什么样的态度,老子都归认为信根不足,对于不信道法的人,就没 有必要去讲说,你给他讲解了半天,他可能还要笑你,骂你,侮辱你。 只要信根端正,依法修行,功到自然成,有所亲证后,就会大发感慨说:这才是本来的我。 佛家讲 ?信,解,行,证 ?,佛道殊途同归。 ?太上 ?是针对第十六章,静功修行到高层境界的一种说法,尽管一般人达不到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的境界,只要坚持修道,就会感知种种的境界,所以说 ?下知有之 ?下就是指的道上行人,知为有所感应。 其它中根,下根,各自因不同,缘不同,道不同,感也各不相同。 ?犹兮其贵言哉 ?不是上乘根性的人,对他讲道法如同对牛弹琴,不如不讲。 《西游记》语: ?不遇至人传妙决,空言口困舌头干 ?。 ?百姓 ?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民修身修心。 释意: 清净功法的高层境界, 上乘根性的人很容易会有所感知; 其次根性的人很自然而然的会喜欢这种清净功法, 其次根性的人会赞叹这种清净功法 其次根性的人会害怕这种功法 其次根性的人不信这清净法并且会侮辱这法。 因为信根不足的原因, 为什么不信呢。 如此,有道之人很少主动谈经论道。 功到自然成后,修行人就会说:这才是我本来的样子啊。 古文第十八章:社会越分化,正义越渴望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 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读:环境被破坏到不可收拾,再去治理环境,费尽周折也难以挽回。 社会万象如果离开大道,再去治理,也同样是难以挽回,难以回复到当初的自然。 智从慧出,变身为巧智,聪明,已不能称之为智慧。 ?智不容慧,慧容智 ?智有真伪难辩之时,智字上面有一口,伶牙利齿,全凭口出。 从字形上理解为,上痴下白,化身为智。 慧字从心出,彻合宇宙至真之道。 所以说真正有智慧者,不承口舌之利。 眷属不和以后再去提倡孝慈,已是为时已晚,从根本上提倡自然之道,是至简至真的大道。 等到社会乱相已成,再去 治理乱相,为本末倒置,不道早已。 社会越发展,分别心越炽盛,社会乱相越是层出不穷。 释意: 自然平等的大道被人所荒废后,才开始关注仁义的重要; 智从慧中脱离后,分化成伪智, 六亲眷属之间不再和睦后,才开始关注孝慈的重要; 国家朝廷严重昏乱时,才开始呼唤忠良贤臣。 古文第十九章:舍心弃用,专一修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 巧智是投机者的源泉,钻空心思,巧利名目,变着花样的 吸取利益,实际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不利的因素;当社会越分别仁义与不仁不义时,昭示着社会的堕落,分化越来越严重;杜绝投机倒把,淡化利益的追求,也就没有滋生盗贼的因素了。 老子从思想,物质,生活三个层面,构化出一个理想国,并且为国君开示了三条方针 “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绝学无忧 ”。 所以也就有了伟大的,民风纯朴的毛时代。 这一章,老子提出绝这个弃那个,还是在讲去掉分别心,不著于相。 简单生活,简单做事。 快乐也就变得简单了。 绝学应该是指的第十八章的,巧智之学,和社会上的复杂现像,所学皆是助分别心炽盛,不如不学。 他并没有 全盘否认掉,大家什么也不要学,他也推崇学习,见第十五章 ,39。 古之善为道者 39。 学到这里,也能多多少少的看懂,历史上的梵书事件了。 儒家修身之学并不属于巧智之类,儒学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与道相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一章是为国君开示的,还须要真抓实干的国君来相应。 释意: 世间若没有圣与凡的分别,没有智巧与拙笨的分别,人民得到的利益多于分化社会的百倍以上。 世间若没有仁与不仁的分别,没有义与不义的分别,人民会从自然根本上释放出凝聚力,亲和力。 世间若没有投机行为,没有利益多少的分别,根本上不会有盗贼这种职业。 此三言,以文字尚不能表达出真实的利害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总结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绝学无忧。 古文第二十章:大智若愚,相去几何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读: 老子针对上一 章,对国君提出的三项治国方针,在这里做出了进一步的开示,国君你是尊守,还是不尊守呢。 尊守与不尊守,他们相距有多远呢。 这些种种的分别之心,皆是妄想。 众妙之门,万法从心,不管尊守还是不尊守,皆从心流出。 美丽与丑恶相距有多远呢。 可能你觉得是美丽的,我却觉得是丑恶的,那么到底是美丽还是丑恶。 不管是美丽还是丑恶,皆是从心变现的妄想。 那么你是想被妄想所累呢。 还是想真实的生活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那么人类畏些什么呢。 畏 ?生老病死 ?苦。 一个人可能很有钱,也很有背景,但是生老病死不是钱能决定的,该受的要亲受,谁也代替不 了谁。 ?如春登台 ?登的什么台呢。 即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东门关楼南北长共 米,高 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 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 丹凤 一只,所以又叫 “丹凤楼 ”。 这里即伊喜的办公要地。 ?累累兮 39。 刚出生的婴孩,好像是经过长途旅行后,始达母亲的怀抱。 从母体出来的这一段旅程,费劲千般周折,历尽万般苦难,非常的不容易。 有些人还没 有出生,就会胎死腹中,有些人一出生时间不长就死了,有些人在谋生的过程中死掉了,能够正常寿中的人不过三分之一左右。 释意: 尊守与违背,相距多远。 美丽与丑恶,相差多少。 人类所畏怖的,不畏怖不行啊。 自远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到无边无际的未来也是如此。 众人在这红尘中手舞足蹈,为功名利禄奔跑,好像很热闹的样子,和座在大牢里有什么两样。 如今春临楼台, 我独淡泊一切名利, 在这里像刚出生还不会咳嗽的婴孩, 疲惫的好像无处可归。 世俗人有太多的欲望,而我偏偏将这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