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汇编57页内容摘要:
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非士之 ②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徒 ① 免冠徒跣 (光着,动词 ) ②徒以有先王也 (只、仅仅,副词 ) 四、词类活用 1.亦免冠徒跣 (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脱去。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 2.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活用作动词。 穿丧服 )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伏、使„„流 ) 4.且秦灭韩亡魏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亡、灭亡 ) 5.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扩大、补充 ) 6.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非若是也 (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 否定判断 ) (3)此三子者,皆布依之士也 (用“„„者,„„也”的格式表判断语气 ) (4)今日是也 (用“„„也”的表判断语气,“是”在这里译为“这样”,不表判断 ) 2.倒装句 (1)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 (2)仓鹰击于殿上 (“击于殿上”即“于殿上击”,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 (3)请广于君 (“广于君”即“于君广”,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 3.省略句 挺剑而起 (句首省略了“唐雎”,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 备战中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 ,是 (朝代 )的 (人名 )编辑的。 2.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他具有 的英雄气概。 文中的“先王”是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 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 一 种 行为。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唐睢 ( ) (2)怫 然 ( ) (3)休祲 ( ) (4)缟素 ( ) (5)徒跣 ( ) (6)色挠 (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大易小, 甚 . 善; 虽然. .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 ) 2.唐雎不 辱 . 使命。 ( ) 3.而君 逆 . 寡人者,轻寡人与 ? ( ) ( ) 4.长跪而 谢 . 之。 ( ) 5。 安陵君不 听 . 寡人,何也 ( ) 6. 岂直 . . 五百里哉。 ( ) 7.大王 尝 . 闻布衣之怒乎 ( ) 8.否,非 若 . 是也 ( ) 四、辨析下列句子中“子”字的含 义: 1.受地于先王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请广于君 4.仓鹰击于殿上 5.休祲降于天 6.何至于此 五、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 ” 字意思相同的句于有 (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D.肉食者谋之。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下面对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 A. 当唐雎说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这是秦王在生命危急关头采取的暂 时退让的做法。 这里也反映了秦王的狡诈。 B.秦王用自己“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的话,表明自己不想吞并安陵的诚意。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表明了秦王骄横狂妄,企图通过武力恫吓,迫使唐雎“易地”。 D.唐雌陈述“士之怒”的三个壮举,目的是暗示秦王,他要效法三壮士刺杀秦王。 E.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七、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 “不错意” ( )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 )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 !何至于此 !” ( ) (1)请您坐下 来谈判 !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 (2)请您坐下来 !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 八、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于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投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解释卜列加点词: (1)仓 . 鹰击于殿上 ( ) (2)休祲 . . 降于天 (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火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 才能灵活应付。 清揣摩下列各积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与臣而将凹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店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 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 答: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怫 . 然( f) 休 祲 . ( j236。 n) 熠 . ( y249。 ) B、 鄢 . 陵( yān) 韩 傀 . ( guī) 色 挠 . ( r225。 o) C、 唐 雎 . (jū) 徒 跣 . (xi225。 n) 缟 . 素 (gǎo) D. 抢 . 地 (qiǎng) 抢 . 夺 (qiāng) 辱 没 . (m242。 )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 其 . 许寡人 (其:一定 ) B.安陵君因 使 . 唐雎使于秦 (使:派 ) C、 以 .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因为 ) D.寡人 谕 . 矣 (谕:通“喻”,明白、知道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逋戍渔阳 B.度已失期 C.仓鹰击于殿上 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下列加点的字词 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五百里之地 易 . 安陵 B、 虽然 . .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C、长跪而 谢 . 曰 D.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 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动词用法的是 ( )。 A.聂政 之 . 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 . C、又间令吴广 之 . 次所旁丛祠中 D、怅恨久 之 . 6.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即使这样 (优惠 ),这地是继承先王的 , (我 )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它,不敢交换 !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虽然是千里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 C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D。 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 ,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 二、填空题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本书是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 共 篇,分 、 、 、 、 、 、 、 、 、 、 、 12 策,其中记载了许多“士”的言行奇谋。 所谓“士”是指。 2.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臣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 终于使秦王词穷色挠。 唐雎这种 的独立人格和 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词 ?表示什么语气 ?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 (4)技亦灵怪矣哉 !( )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7)与臣而将四矣。 ( ) (8)泯然众人矣。 ( ) 三、课内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平 ?”唐雎对曰:“臣 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 此三予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以头 抢 . 地耳 ( ) 免冠徒 跣 . ( ) 怫 . 然 ( ) 休 祲 . ( ) 2 解 释下 列加点的字。 (1)臣未 尝 . 闻也 ( ) (2)夫 . 专诸之刺王僚也 ( ) (3)天下 缟素 . . ( ) (4)休 祲 . ( )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 4.文中写了哪几种人的“怒” ?其后果各是什么 ? 5.本段表现了唐雎什么样的精神 ?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与臣而将四矣。 下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探究应用拓展性训练 一、开放题 古代名人中有很多不畏强暴,冒死与王侯将相抗争的人,请写出你最佩服的一位,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事迹。 二、创新题 《战国策》中的辩士都十分讲究说话的策略。 请你按下面设定的情境写话。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学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 (1)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见。 (2)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 份,用一句话劝劝同学们。 《 隆中对 》 期末复习 一、通假 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二、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 (用:古义为因此;今义为使用 ) 2.遂用猖蹶 (猖蹶:古义为失败;今义指凶猛而放肆 ) 3.抑亦人谋也 (抑:古义为而且;今义为压抑、或者 )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古义为可以把„„;今义为可能、许可 ) 5.因屏人日: (因:古义为于是,就此;今义为原因、因此 ) 6.孤不度德量力 (孤:古义为古代帝王自称,我;今义指孤独 ) 7.此诚不可与争 锋 (诚:古义为确实;今义指真诚、诚实 ) 8.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古义为拜访;今义为照顾、回顾 ) 9.将军岂有意乎 ? (有意:古义为有某种打算。 今义常指故意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汇编57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