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微表情识别谎言图文对照内容摘要:

,临走前向里总提交了达三万字的实习总结。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厂长还对我说,老总曾对他说希望我担任这家管桩企业的副厂长。 ” 总之,面试过程中面试者如果在说谎,他的语言更有可能信息过量、过于笼统地描述、避免使用 “我 ”以及包含一些不合情理的内容。 此外,在说谎过程中,说谎者出现语言错误的情 况可能会逐渐增多,其中包括语法错误和说话结结巴巴。 二、体态语言 人本身是不会说谎的,因为任何人说谎的同时都会引起一些细微的,不自主的生理、心理反应,而这些反应很自然地通过他的体态语言呈现出来。 作为面试官可以从面试者细微的体态语言中寻找蛛丝马迹。 (一)什么是体态语言 语言是人类传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然而有些情感往往用非语言的信号会表达得更加准确。 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非语言手段所传达出的信息的可信度、可靠性也明显优于口头语言。 当听者觉得一个人的言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他会更信 赖后者。 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称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大致包括 :表情、手势和姿势、触摸等。 (二)表情 表情也就是感情或者情绪外在的表面的表现形式,一般所说的表情是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能反映内心变化的动作、状态和生理变化。 面部处于人体首位,也是最暴露的部分,是人体传递情感信息的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首要信息源。 脸部皮肤发红,脸色苍白惨淡通常是说谎的反应。 如果谎言被识破,说谎者更加紧张,有时会导致脸部充血,使脸部皮肤变红。 识别谎言的一个关键线索就是假笑。 说谎人的微笑很少表 现真实的情感,更多的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感情世界。 假笑并伴随着较高的说话音调是揭穿谎言的最有力的证据。 假笑缘于情感的缺乏。 由于缺乏感情,微笑时神情显得有些茫然,嘴角上扬,一副愉快的病态假相,面部表情会无意识地将一个人的假笑暴露无遗。 微笑反映了真实情绪,产生于可以拉动嘴角向上的面颊肌肉。 面颊肌强有力收缩时会拉长嘴唇,扯动整个面颊向上,使眼睛下的皮肤似口袋般松垂,同时使眼角下的鱼尾纹起皱。 假微笑不像微笑那样分布对称,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没有随之一起运动,眼睛不会眯起。 假笑保持的时间能特别长。 真实的微笑持续的 时间只能在 2/3秒到 4秒之间,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感情的强烈程度。 而假笑则不同,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同时会让人感到别扭。 这主要是因为假笑缺乏真实情感的内在激励。 其实,任何一种表情如果持续的时间超过 10秒钟或 5秒钟,大部分都可能是假的。 只有一些强烈情感的展现如愤怒、狂喜例外,而这些表情持续的时间常常更为短暂。 假笑时鼻孔两边的表情常常会有些许的不对称。 习惯于用右手的人,假笑时左嘴角挑得更高,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右嘴角挑得更高。 有首歌唱道: “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 ”。 很多情况下,眨眼的频率、眼珠的朝 向、视觉方式的变换等等能够表达一定的心理内容。 眨眼的动作也可以反映内心活动。 一般来说,人们在注意力集中思考时很少眨眼。 这是因为从大脑提取信息的过程需要受到视觉的影响。 当一个人眨眼过多时,他的思维没有活动,相反,当他的眨眼开始放慢时,说明他正进入思考状态。 面试官可以通过面试者的眨眼动作判断面试者是否在进行思考。 人的眼睛是受大脑交叉支配的。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半脑处理空间、形象和整体等信息;右半脑处理语言、数学和理性的信息。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目光会向左右两边移动。 目光向左移动的人可能是在使用右半 脑处理信息。 大约 70%的人目光总是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惯于左移还是右移目光可能不会总是变来变去的。 因为人们一般在思考问题时才移动目光。 所以,如果面试官问一个不用思考的问题时,面试者也移动目光,那十有八九说明他不想轻易地说出这一信息,或者说他想撒谎;如果面试官问一个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时,面试者却没有移动目光,那么说明他并没有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而可能事先就已经准备好答案,知道面试官会问什么问题。 眼睛也是泄露人内心秘密的元凶。 人们交谈时,保持目光接触,敢于正视,表明彼此都不回避问题;企图逃避对方正视 的目光是害怕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秘密被人看出。 说谎时,面试者常用揉眼睛的动作来掩饰。 (三)手势与姿势 手势是指用手和手臂表示出的各种动作姿势。 姿势指以躯干为主体的身体的各部位做出的各种姿势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手势和姿势也可以发出情感和体态信号。 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面试官发现面试者的手势比较多,但随着谈话的深入面试者手部的动作减少了,那么面试者可能就已经在说谎了,因为当面试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讲话的内容上,身体动作变得不再是自发而出而是刻意做出的时候,这些身体动作就会明显减少。 身体动作的降低可能因为面 试者正在说谎,正在把注意力放在监督谎言的语言内容上。 同时在下意识里,人们觉得挥动双手会把自己的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在说谎时就很可能也不自觉地把手藏起来,放到口袋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