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鉴赏论文内容摘要:

去从未有过的平衡境界。 不取西方古典油画的三维立体塑造,基本上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展示自己的彩色梦幻。 但是由于彩色板块里加进了黑白板块的分割、隔离以及物象的排映、浓浓的交织,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不仅生成平面的张力,而且生成纵深的张力,从而产生一种叠幻的视觉牵引力,使画面欣赏起来如层层剥笋,十分耐品。 他的灵感常常来自东方艺术,用纯色平涂,色彩鲜艳,但并不 “野兽 ”般刺激,他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它像一种镇定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 在西方现代画家 中,保罗克利对东方人来说是最亲近的。 他的艺术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相通,即把创作活动视为不可思议的体验,而这一体验过程乃是内部幻觉与外界真实的统一,其 哲学 根源在人和自然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 自 1916 年至 1917 年,克利专攻 中国 文学,接触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从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实验。 这一研究结果就是一系列的文字画。 而且以后还以单个的较大 R 字母出现在绘画中,克利的绘画 艺术 中,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在《隐士的住所》中的那所简陋的小屋,是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不过,在这幅作品中,房屋的侧面却竖有十字架,它告诉人们这位隐士不是中国人。 克利在艺术上与中国最重要的关系,与其说是主题还不如说主要表现在绘画内容上,尤其在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大自然 与孤独者之间的对话,对克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其说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再认识。 如他画的《中国风俗画 I》《中国风俗画工 II》和《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一样,本来是完整的一幅,后来被裁为各不相同的两幅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油画的风格。 他在创作《中国风俗画》前还有一个作品,编号是《中国陶器》。 由此看来,在一段时间内,克利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大路与小径》,都融会在这大大小小完全抽象的格状作品中,垂直线和 画面,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