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版内容摘要:

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 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 ):重点引导理解 以下地方。 ① 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 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 (板书:云彩 ——变幻无穷 ) ② 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 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 ③ 从 “完整 ”和 “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 ”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 (板书:彩虹 ——绮丽 ) ④ 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 注意引导学生做好 旁批。 ⑤ 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 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 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 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 (板书:美丽辽阔 )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4.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第 9 页 共 103 页 9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 学生 :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励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 2.新疆有民谣说: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 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验 (一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 )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 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 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 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 (板书:独特 )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 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 (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 “”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 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 )玛瑙:一种玉石, “绿玛瑙 ”代指什么。 (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板书:绿葡萄 ) 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板书:砖砌房子 ) (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 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 第 10 页 共 103 页 10 (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 (赫赫有名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从 “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 ”可见葡萄园之大。 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 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板书:葡萄干 ) (6)最后一段,作者对 “特产 ”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 三、升华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3.今天的 “旅游 ”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下节课老师想请同 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 “借代 ”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 “用词准确、生动 ”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 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4.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提供读书卡的范例;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准备轻松、欢快的音乐。 学生:准备制作读书卡的材料;搜集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准备童年生活照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自读句子,边读边想。 2.从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船 ”指代水盆; “明灯 ”指代星星; “绿玛瑙 ”指代绿葡萄。 4.全班交流,并讨论:什么是借代。 在文中使用借代,有什么好处。 5.小结: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语海拾贝 1. 导语:在汉语广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奇妙的成语世界。 你看,那里碧空如洗,风 第 11 页 共 103 页 11 和日丽,山青水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生机勃勃,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那里至理名言,言简意骇,意味深长,让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你们看出了什么没有。 2.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准确地运用一些成语,将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 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也能运用一些成语了,但是,还不够呀,所以,我们还得继续积累。 我们就到语海中去捡 拾一些成语贝壳吧。 3.自由读词语,读熟,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4.合作读记成语,用喜欢的方式读记成语。 5.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列与 “山峰 ”有关,第二列与 “波涛 ”有关,第三列与 “雪景 ”有关,第四列与 “水 ”有关。 6.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 游戏:我来说你来答或你来说我来答。 (1)同桌合作做游戏。 (例:问:与山峰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答: ??) (2)师生合作 (师可说成语的解释意思,生说出相应的成语 )。 7.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 8.同学们, 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 这次,我们又新学了不少成语。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 三、互动平台 1.自由朗读,了解对话内容。 2.小组合作朗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准确使用词语,这是写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 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而且还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 4.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确切了解词意或用法;二就是表意要明确; 三是用词要符合规范。 5.你有用得好的词语吗。 说出来大家欣赏吧。 谈谈你是怎么用好这个词语的。 在说话和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6.再次与同桌对读,巩固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制作读书卡 1.导语: “不摆卡片不读书 ”,语言学家张寿康的这句话,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学习的重要地位。 卡片虽小,作用却大。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 “小雷达 ”,实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 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或研究中 ——这是每一个自学者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读书卡。 2.读题目,了解本次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3.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4.了解如何做好读书卡。 别看卡片小,制作时若不掌握一定的章法,也会给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在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小小卡片的正确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